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符号说明 | 第7-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8-14页 |
1.1 前言 | 第8-9页 |
1.2 稻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9-11页 |
1.3 稻米GT及其主效基因ALK | 第11-12页 |
1.4 ALK的主要等位变异类型及其效应 | 第12-13页 |
1.5 立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4-18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4-15页 |
2.2 水稻种植与取样 | 第15页 |
2.3 试验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2.4 DNA提取 | 第16页 |
2.5 基因序列测定 | 第16-17页 |
2.5.1 PCR扩增 | 第16-17页 |
2.5.2 琼脂糖凝胶电泳与凝胶回收 | 第17页 |
2.5.3 序列测定与分析 | 第17页 |
2.6 稻米理化品质测定 | 第17-18页 |
2.6.1 稻米样品前处理 | 第17-18页 |
2.6.2 表观直链淀粉含量测定 | 第18页 |
2.6.3 RVA测定 | 第18页 |
2.6.4 GT测定 | 第18页 |
2.7 数据分析 | 第1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8-48页 |
3.1 稻米主要理化品质性状的表现 | 第18-28页 |
3.1.1 GT的分布 | 第18-19页 |
3.1.2 表观直链淀粉含量分布 | 第19-22页 |
3.1.3 稻米淀粉粘滞性分析 | 第22页 |
3.1.4 云南栽培稻的品质分布状况 | 第22-23页 |
3.1.5 国际稻的品质分布状况 | 第23-24页 |
3.1.6 不同亚群稻种的品质状况比较 | 第24-27页 |
3.1.7 各品质间相关性分析 | 第27-28页 |
3.2 ALK遗传多样性及与品质的关联分析 | 第28-42页 |
3.2.1 基因多态分析 | 第28-30页 |
3.2.2 基因系统进化与起源 | 第30页 |
3.2.3 三种主要等位基因型的关系 | 第30-33页 |
3.2.4 栽培稻ALK遗传多样性与理化品质的关联分析 | 第33-37页 |
3.2.5 云南稻ALK遗传多样性与GT的关联分析 | 第37-42页 |
3.3 ALK与Wx的组合分析 | 第42-48页 |
3.3.1 ALK与Wx等位基因组合类型 | 第42-46页 |
3.3.2 不同组合类型的性状表现 | 第46页 |
3.3.3 基于ALK、Wx序列聚类分析 | 第46-48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48-53页 |
4.1 小结 | 第48-49页 |
4.2 关于主要理化品质性状的表现 | 第49-50页 |
4.2.1 国际稻与云南稻的理化性状表现 | 第49页 |
4.2.2 不同亚群的理化性状表现 | 第49-50页 |
4.2.3 各理化性状间相关性分析 | 第50页 |
4.3 关于ALK的遗传多样性 | 第50-52页 |
4.3.1 ALK多态性 | 第50页 |
4.3.2 ALK的系统进化与探讨 | 第50-51页 |
4.3.3 基于ALK序列变异与主要理化品质的关联性 | 第51-52页 |
4.4 关于ALK与Wx组合类型与品质性状的表现 | 第52-53页 |
4.4.1 ALK、Wx复等位基因组合类型 | 第52页 |
4.4.2 ALK、Wx不同组合类型的品质性状表现 | 第52-53页 |
4.4.3 ALK、Wx序列聚类分析 | 第53页 |
5 展望 | 第53-55页 |
5.1 育种中的应用 | 第53-54页 |
5.2 现有水稻多样性保护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附表 | 第6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士论文目录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