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缩略语表 | 第12-13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31页 |
1.1 测序技术的发展及在转录组学中的应用 | 第13-16页 |
1.1.1 测序技术的发展 | 第13-14页 |
1.1.1.1 第一代测序技术 | 第13页 |
1.1.1.2 第二代测序技术 | 第13-14页 |
1.1.1.3 第三代测序技术 | 第14页 |
1.1.2 转录组学概述 | 第14-15页 |
1.1.3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转录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1.2 植物多倍体的相关研究 | 第16-21页 |
1.2.1 人工多倍体的诱导及鉴定方法 | 第16-18页 |
1.2.1.1 人工诱导多倍体的研究 | 第16-17页 |
1.2.1.2 多倍体的鉴定方法 | 第17-18页 |
1.2.2 同源多倍体的减数分裂研究 | 第18页 |
1.2.3 多倍化引起的遗传与表观遗传学效应 | 第18-21页 |
1.2.3.1 多倍化引起的遗传学效应 | 第18-20页 |
1.2.3.2 多倍化引起的表观遗传学效应 | 第20-21页 |
1.3 植物异附加系的相关研究 | 第21-25页 |
1.3.1 异附加系的建立 | 第21-22页 |
1.3.2 异附加系的鉴定方法 | 第22-24页 |
1.3.3 异附加系的遗传变异及用途 | 第24-25页 |
1.3.3.1 异附加系的遗传变异 | 第24-25页 |
1.4 植物远缘杂交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 第25-29页 |
1.4.1 远缘杂种的有丝分裂染色体异常行为 | 第25-27页 |
1.4.1.1 核加倍 | 第25页 |
1.4.1.2 核缩减 | 第25-26页 |
1.4.1.3 体细胞交换 | 第26页 |
1.4.1.4 亲本染色体组分开 | 第26-27页 |
1.4.2 植物远缘杂种的减数分裂染色体异常行为 | 第27-29页 |
1.4.2.1 染色体联会异常 | 第27页 |
1.4.2.2 减数分裂中的特殊交换 | 第27-28页 |
1.4.2.3 产生2n配子 | 第28-29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9-31页 |
2 菘蓝同源多倍体的合成、细胞学及转录组学分析 | 第31-58页 |
2.1 引言 | 第31-32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2-37页 |
2.2.1 植株加倍 | 第32页 |
2.2.2 流式细胞仪检测 | 第32-33页 |
2.2.3 普通细胞学观察及花粉可染性检测 | 第33页 |
2.2.4 光合作用观察 | 第33页 |
2.2.5 总RNA的提取 | 第33-35页 |
2.2.5.1 器皿的处理 | 第33-34页 |
2.2.5.2 总R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 第34页 |
2.2.5.3 RNA的质量检测 | 第34-35页 |
2.2.6 cDNA文库的构建及测序 | 第35页 |
2.2.7 测序数据处理及从头组装 | 第35-36页 |
2.2.8 unigene功能注释 | 第36页 |
2.2.9 unigene表达差异分析 | 第36-37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7-54页 |
2.3.1 同源多倍体的人工合成及鉴定 | 第37-38页 |
2.3.2 同源多倍体的表型 | 第38-40页 |
2.3.3 光合速率的测定 | 第40页 |
2.3.4 同源四倍体的减数分裂行为 | 第40-42页 |
2.3.5 测序结果及从头组装 | 第42-43页 |
2.3.6 unigene的功能注释及差异显著性富集 | 第43-48页 |
2.3.7 2x、3x、4x菘蓝成对比较后的表达差异分析及GO和pathway富集分析 | 第48-51页 |
2.3.8 与倍性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 | 第51-54页 |
2.4 讨论 | 第54-58页 |
3 白菜-菘蓝异源多倍体后代的细胞遗传研究 | 第58-80页 |
3.1 引言 | 第58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58-67页 |
3.2.1 植物材料与杂交 | 第59页 |
3.2.2 细胞学与花粉可染性鉴定 | 第59-60页 |
3.2.3 茎尖培养 | 第60页 |
3.2.4 原位杂交 | 第60-64页 |
3.2.4.1 探针的制备 | 第60-61页 |
3.2.4.2 原位杂交制片 | 第61-62页 |
3.2.4.3 原位杂交 | 第62-64页 |
3.2.5 AFLP分析 | 第64-67页 |
3.2.5.1 DNA的酶切与连接 | 第64-67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67-76页 |
3.3.1 融合杂种与甘蓝型油菜杂交后代F_2的鉴定 | 第67-69页 |
3.3.2 BC_1代的细胞学分析 | 第69-71页 |
3.3.3 多次回交后代 | 第71-72页 |
3.3.4 异附加系的鉴定及表型分析 | 第72-74页 |
3.3.5 异源染色体诱导的白菜的遗传变化 | 第74-75页 |
3.3.6 单体异附加系的自然加倍 | 第75-76页 |
3.4 讨论 | 第76-80页 |
3.4.1 白菜-C染色体组异附加系的构建及鉴定 | 第76-77页 |
3.4.2 BC_1代中菘蓝染色体的丢失 | 第77-78页 |
3.4.3 异源染色体诱导的白菜遗传变异 | 第78-79页 |
3.4.4 异附加系的用途 | 第79-80页 |
4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80-82页 |
4.1 研究总结 | 第80-81页 |
4.2 创新点 | 第81页 |
4.3 下一步工作计划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100页 |
附录 | 第100-114页 |
个人简介 | 第114页 |
研究论文 | 第114-115页 |
致谢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