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输配电工程、电力网及电力系统论文--电力系统的调度、管理、通信论文

计及元件故障的电力系统输电阻塞评估和辨识的方法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1 绪论第11-27页
    1.1 引言第11-13页
    1.2 电力系统输电阻塞指标第13-15页
    1.3 电力系统输电阻塞评估方法第15-17页
    1.4 电力系统输电阻塞的跟踪和消除措施第17-21页
        1.4.1 电力系统输电阻塞跟踪第17-19页
        1.4.2 消除输电阻塞的措施第19-21页
    1.5 含新能源电力系统输电阻塞的研究现状第21-24页
        1.5.1 新能源发展现状第21-23页
        1.5.2 含新能源电力系统的输电阻塞第23-24页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第24-27页
2 电力系统输电阻塞评估的Monte Carlo模拟法第27-43页
    2.1 引言第27页
    2.2 Monte Carlo法第27-33页
        2.2.1 Monte Carlo法的基本原理第27-28页
        2.2.2 随机数的产生算法第28-31页
        2.2.3 系统状态产生的Monte Carlo法第31-33页
    2.3 负荷多状态聚类分析模型第33-35页
    2.4 负荷削减策略第35-36页
    2.5 输电阻塞评估的非时序Monte Carlo法第36-37页
        2.5.1 算法步骤第36-37页
        2.5.2 算法流程图第37页
    2.6 算例分析第37-40页
    2.7 小结第40-43页
3 计及元件故障的输电阻塞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第43-61页
    3.1 引言第43页
    3.2 发输电元件的可靠性模型第43-45页
        3.2.1 元件的两状态可靠性模型第43-44页
        3.2.2 元件的多状态可靠性模型第44-45页
    3.3 电力系统输电阻塞指标第45-46页
        3.3.1 元件层面的输电阻塞指标第45-46页
        3.3.2 系统层面的输电阻塞指标第46页
    3.4 计及元件故障的输电阻塞模型第46-47页
    3.5 计及元件故障的输电阻塞模型求解算法第47-48页
    3.6 算例分析第48-58页
        3.6.1 基于恒定负荷的输电阻塞分析第49-55页
        3.6.2 基于分级负荷的输电阻塞分析第55-58页
    3.7 本章小结第58-61页
4 电力系统输电阻塞跟踪及薄弱环节辨识方法第61-73页
    4.1 引言第61-62页
    4.2 输电阻塞跟踪的准则第62-63页
    4.3 发输电组合系统输电阻塞跟踪模型第63-65页
        4.3.1 输电元件阻塞指标的跟踪模型第63-64页
        4.3.2 系统阻塞指标的跟踪模型第64-65页
    4.4 输电阻塞跟踪算法第65页
    4.5 算例分析第65-72页
        4.5.1 基于恒定负荷的输电阻塞跟踪及薄弱环节辨识第65-71页
        4.5.2 基于分级负荷的输电阻塞跟踪及薄弱环节辨识第71-72页
    4.6 本章小结第72-73页
5 含风电电力系统的输电阻塞指标和评估模型第73-91页
    5.1 引言第73-74页
    5.2 风电场出力模型第74-77页
        5.2.1 风速模型第74-75页
        5.2.2 计及尾流效应的风速模型第75-76页
        5.2.3 风电机组与风电场出力模型第76-77页
    5.3 计及风电场出力-负荷相关性的抽样模型第77-79页
        5.3.1 风电机组出力的多状态概率模型第77页
        5.3.2 分级负荷概率模型第77-78页
        5.3.3 风电场出力-负荷联合分布函数的建立第78-79页
    5.4 风电出力对输电阻塞的“贡献”指标第79-80页
    5.5 含风电电力系统输电阻塞的评估算法第80-81页
    5.6 基于输电阻塞的风电场容量可信度第81-84页
        5.6.1 基于阻塞指标的风电场容量可信度模型第81-83页
        5.6.2 风电场容量可信度求解算法第83-84页
    5.7 算例分析第84-90页
        5.7.1 含风电场的电力系统输电阻塞评估算例第85-88页
        5.7.2 风电场容量可信度算例第88-90页
    5.8 本章小结第90-91页
6 结论与展望第91-95页
    6.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第91-92页
    6.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第92-95页
致谢第95-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7页
附录第107-111页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7-108页
    B. 论文附表第108-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宋代叙州研究
下一篇:基于FPGA与DSP的棉花异纤检测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