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1-16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光伏发电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光伏发电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光伏发电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2 光伏电池概述及建模仿真 | 第16-24页 |
2.1 光伏电池的分类 | 第16-17页 |
2.2 光伏电池的结构和作用机理 | 第17-18页 |
2.3 光伏电池的数学模型 | 第18-19页 |
2.4 光伏电池的仿真 | 第19-23页 |
2.4.1 光伏电池工程数学模型 | 第19-20页 |
2.4.2 光伏电池的仿真及特性 | 第20-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3 光伏阵列建模仿真和特性分析 | 第24-35页 |
3.1 光伏阵列的工程数学模型 | 第24页 |
3.2 Boost电路及仿真 | 第24-26页 |
3.3 光伏阵列的仿真模型及特性分析 | 第26-29页 |
3.4 不规则阴影对光伏阵列输出的影响 | 第29-30页 |
3.4.1 热斑效应及分析 | 第29-30页 |
3.4.2 热斑效应的解决方法 | 第30页 |
3.5 仿真模拟不规则阴影对光伏阵列的影响 | 第30-3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4 光伏MPPT控制算法研究和设计 | 第35-49页 |
4.1 光伏MPPT的基本原理 | 第35-36页 |
4.2 传统的MPPT控制算法 | 第36-40页 |
4.2.1 固定电压法 | 第36-37页 |
4.2.2 扰动观察法 | 第37-39页 |
4.2.3 电导增量法 | 第39-40页 |
4.3 其他衍生的闭环控制算法 | 第40-43页 |
4.3.1 变步长电导增量法 | 第40-41页 |
4.3.2 CVT算法结合INC算法 | 第41-42页 |
4.3.3 CVT算法结合P&O算法 | 第42-43页 |
4.4 人工智能控制算法 | 第43-48页 |
4.4.1 BP神经网络控制算法 | 第44-45页 |
4.4.2 模糊控制法 | 第45-4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5 基于模糊优化阻抗匹配法的光伏MPPT系统仿真 | 第49-64页 |
5.1 MPPT控制算法的仿真分析 | 第49-50页 |
5.2 基于变步长P&O算法的光伏MPPT系统仿真 | 第50-52页 |
5.3 基于INC算法的光伏MPPT系统仿真 | 第52-53页 |
5.4 基于模糊控制法的光伏MPPT系统仿真 | 第53-57页 |
5.4.1 模型的建立 | 第54-55页 |
5.4.2 仿真结果 | 第55-57页 |
5.5 Fuzzy-EIM算法系统仿真 | 第57-63页 |
5.5.1 算法原理 | 第57-58页 |
5.5.2 系统设计及算法的控制流程 | 第58-59页 |
5.5.3 算法实现 | 第59-61页 |
5.5.4 仿真结果 | 第61-6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6 试验平台的搭建与试验验证 | 第64-69页 |
6.1 试验方案设计 | 第64页 |
6.2 控制器及外围电路的设计 | 第64-66页 |
6.2.1 AM3354处理器介绍 | 第64页 |
6.2.2 采样电路与驱动电路设计 | 第64-66页 |
6.3 试验验证及结果对比分析 | 第66-68页 |
6.3.1 实验硬件 | 第66-67页 |
6.3.2 试验结果及对比分析 | 第67-6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7 结论 | 第69-71页 |
7.1 本文总结 | 第69页 |
7.2 展望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