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大运河遗产保护和利用进入新时期 | 第9页 |
1.1.2 民族文化归属感认同 | 第9-10页 |
1.1.3 绿道慢行系统建设成为新趋势 | 第10页 |
1.1.4 旅游体验模式的改变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社会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4 小结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大运河遗产廊道风景路理论构建基础 | 第14-25页 |
2.1 相关概念辨析 | 第14-16页 |
2.1.1 绿道 | 第14页 |
2.1.2 遗产廊道 | 第14-15页 |
2.1.3 慢行系统理论 | 第15页 |
2.1.4 风景路 | 第15-16页 |
2.2 大运河遗产的相关研究 | 第16-21页 |
2.2.1 大运河现存问题探究 | 第16-18页 |
2.2.2 大运河的遗产构成 | 第18-19页 |
2.2.3 大运河遗产价值 | 第19-21页 |
2.3 风景路慢行系统功能 | 第21-22页 |
2.3.1 资源系统整合、价值提升 | 第21-22页 |
2.3.2 生态保育、环境提升 | 第22页 |
2.3.3 景观塑造、特色提升 | 第22页 |
2.3.4 城乡统筹、品质提升 | 第22页 |
2.4 慢行交通特性 | 第22-24页 |
2.4.1 时空的限制 | 第22-23页 |
2.4.2 活动倾向自由多样 | 第23页 |
2.4.3 慢行者心理行为特征 | 第23-24页 |
2.5 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国内外相关案例研究与实践 | 第25-30页 |
3.1 美国伊利运河国家遗产廊道保护和开发利用 | 第25-26页 |
3.1.1 伊利运河遗产廊道概况 | 第25-26页 |
3.1.2 伊利运河遗产廊道保护和开发利用启示 | 第26页 |
3.2 美国东海岸城市绿道的开发利用 | 第26-28页 |
3.2.1 美国东海岸城市绿道概况 | 第26-27页 |
3.2.2 美国东海岸城市绿道开发利用启示 | 第27-28页 |
3.3“茶马古道”遗产廊道保护和利用 | 第28-29页 |
3.3.1“茶马古道”遗产廊道概况 | 第28-29页 |
3.3.2“茶马古道”遗产廊道保护和利用经验 | 第29页 |
3.4 小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遗产廊道视角下大运河风景路慢行系统构建方法 | 第30-39页 |
4.1 构建原则和要求 | 第30-31页 |
4.1.1 构建原则 | 第30页 |
4.1.2 构建要求 | 第30-31页 |
4.2 风景路慢行系统构建条件 | 第31页 |
4.2.1 功能条件 | 第31页 |
4.2.2 文化条件 | 第31页 |
4.2.3 生态条件 | 第31页 |
4.2.4 景观条件 | 第31页 |
4.2.5 交通条件 | 第31页 |
4.3 风景路慢行系统构建方法 | 第31-38页 |
4.3.1 构成要素和方法总论 | 第31-33页 |
4.3.2 遗产资源的评价和保护方法 | 第33-35页 |
4.3.3 风景路路径网络构建 | 第35-37页 |
4.3.4 绿色廊道构建 | 第37-38页 |
4.3.5 解说系统构建 | 第38页 |
4.4 小结 | 第38-39页 |
第五章 大运河淮安段风景路慢行系统规划 | 第39-86页 |
5.1 前期分析 | 第39-42页 |
5.1.1 城市概况 | 第39页 |
5.1.2 城市空间的发展 | 第39页 |
5.1.3 淮安段大运河现状分析 | 第39-41页 |
5.1.4 淮安段与风景路慢行系统有关的现状问题 | 第41-42页 |
5.2 大运河淮安段遗产评价体系 | 第42-60页 |
5.2.1 大运河淮安段遗产构成 | 第42-44页 |
5.2.2 大运河淮安段水利工程及相关文化遗产评价 | 第44-50页 |
5.2.3 大运河淮安段聚落遗产评价 | 第50-53页 |
5.2.4 大运河淮安段其他物质文化遗产评价 | 第53-58页 |
5.2.5 大运河淮安段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价 | 第58-60页 |
5.3 风景路慢行系统网络布局 | 第60-75页 |
5.3.1 布局结构 | 第60-72页 |
5.3.2 重要节点设计 | 第72-75页 |
5.4 生态支撑系统构建 | 第75-79页 |
5.4.1 构建目标 | 第75页 |
5.4.2 陆地生态支撑系统构建 | 第75-78页 |
5.4.3 水系生态支撑系统构建 | 第78-79页 |
5.5 服务设施支撑系统构建 | 第79-82页 |
5.5.1 公共服务设施 | 第79-80页 |
5.5.2 标识系统设施 | 第80-82页 |
5.5.3 其他配套服务设施 | 第82页 |
5.6 解说系统构建和旅游产品构建 | 第82-85页 |
5.7 小结 | 第85-86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86-8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6页 |
6.2 局限和不足 | 第86-87页 |
6.3 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