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16页 |
0.1 选题缘起 | 第11-12页 |
0.2 亡灵叙事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0.3 研究方法与价值 | 第15-16页 |
1 文学境遇中死亡意识与亡灵叙事的理论阐释 | 第16-21页 |
1.1 死亡意识:人对死亡的心理认知与价值辩难 | 第16-17页 |
1.2 死亡意识下的死亡书写与演变 | 第17-19页 |
1.2.1 死亡书写:他人眼中的死亡与文学书写 | 第17-18页 |
1.2.2 中西方文学史中死亡书写的演进 | 第18-19页 |
1.3 亡灵叙事:死亡书写中的亡者灵魂叙事 | 第19-21页 |
2 反思死亡:新世纪小说亡灵叙事的语境与叙述体验 | 第21-29页 |
2.1“非正常死亡”与新世纪小说亡灵叙事的语境 | 第21-25页 |
2.1.1 社会现实:“非正常死亡”频发与真相“迷雾”的对立 | 第21-22页 |
2.1.2 域外影响:拉美作家的创作观对亡灵叙事的启发 | 第22-24页 |
2.1.3 传统文化:鬼文化影响下作家心理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契合 | 第24-25页 |
2.2 死者叙述与新世纪小说亡灵叙事的经验 | 第25-29页 |
2.2.1 叙事视角:第一人称叙述自我死亡 | 第25-26页 |
2.2.2 叙事主题:阴阳两界对照中的理想与诉求 | 第26-27页 |
2.2.3 叙事情感:冷漠的语调与压抑的气氛 | 第27-29页 |
3 以死观生:死亡意识的文本建构 | 第29-39页 |
3.1 死亡主题与死亡意识的升华 | 第29-32页 |
3.1.1 乡村之死:重建传统乡土伦理与价值体系 | 第29-30页 |
3.1.2 现实之死:揭露社会转型期下的荒诞境况 | 第30-31页 |
3.1.3 人性之死:人性之恶与救赎之路 | 第31-32页 |
3.2 亡灵形象与死亡意识的代言 | 第32-36页 |
3.2.1 肉体之死与灵魂不灭的人世纠缠 | 第33-35页 |
3.2.2 精神之死与生生死死的荒谬无奈 | 第35-36页 |
3.3 死亡情节与死亡意识的载体 | 第36-39页 |
3.3.1“重返—离开”模式与死亡的延续 | 第36-37页 |
3.3.2“悬疑—侦破”模式与死亡的神秘 | 第37-39页 |
4 繁复荒诞:亡灵叙事的艺术策略 | 第39-49页 |
4.1 对话与叙事视角的多重声音交错 | 第39-42页 |
4.1.1“死孩子”视角与阴间阳界的交叉 | 第39-40页 |
4.1.2 怨女视角与生命体验的文化隐喻 | 第40-41页 |
4.1.3 亡灵视角的转换与多重声音的复合 | 第41-42页 |
4.2 复调与叙事结构的构想 | 第42-46页 |
4.2.1 线性推进与辐射式结构:《第七天》 | 第43-44页 |
4.2.2 循环嵌套结构与章回体的新生:《生死疲劳》 | 第44-45页 |
4.2.3 日记体结构与吊诡的设计:《还魂记》 | 第45-46页 |
4.3 荒诞与新世纪小说亡灵叙事的修辞艺术 | 第46-49页 |
4.3.1 死亡意象的暗示与象征 | 第46-47页 |
4.3.2 怪诞手法的新奇与荒诞 | 第47-49页 |
5 新世纪小说亡灵叙事与死亡意识的反思和追问 | 第49-57页 |
5.1 死亡意识的文学史发展演进及其探索 | 第49-53页 |
5.1.1 中国古代文学儒释道“三位一体”的死亡意识 | 第49-50页 |
5.1.2 中国现代文学个性主义与“走向坟”的死亡意识 | 第50-51页 |
5.1.3 中国当代文学英雄主义的死亡意识 | 第51-52页 |
5.1.4 新世纪小说死亡意识的全面苏醒 | 第52-53页 |
5.2 亡灵叙事与死亡意识的独特思考 | 第53-57页 |
5.2.1 直面死亡的现实关照:新世纪小说亡灵叙事的自觉担当 | 第53-54页 |
5.2.2 直面现实的文化反思:新世纪小说亡灵叙事的消费倾向 | 第54-55页 |
5.2.3 直面个体存在的追问:亡灵叙事与死亡意识的哲理思辨 | 第55-57页 |
结束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