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机械学(机械设计基础理论)论文--机构学论文

执行机构末端定位系统中空间坐标系关系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6页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第9-10页
    1.2 执行机构末端定位系统的基本概述第10-13页
        1.2.1 执行机构的基本概述第10-11页
        1.2.2 执行机构与相机系统的基本概念第11页
        1.2.3 执行机构末端与相机系统的基本内容第11-12页
        1.2.4 执行机构运动学逆解的基本内容第12-13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第13-14页
        1.3.1 相机固定于执行机构末端的系统坐标关系研究现状第13页
        1.3.2 执行机构运动学逆解研究现状第13-14页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第14-16页
第二章 相机标定算法研究第16-32页
    2.1 相机标定基本概述第16-20页
        2.1.1 相关坐标系定义第16-20页
        2.1.2 标定参考物第20页
    2.2 张正友标定方法概述第20-23页
    2.3 优化算法的改进第23-24页
        2.3.1 优化原理第23-24页
        2.3.2 优化步骤第24页
    2.4 标定实验与分析第24-31页
        2.4.1 标定环境第24-25页
        2.4.2 标定参数过程第25-30页
        2.4.3 实验结论与误差分析第30-31页
    2.5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执行机构末端与相机坐标系变换矩阵求解算法研究第32-56页
    3.1 空间坐标系描述与变换第32-37页
        3.1.1 空间坐标系描述第32-34页
        3.1.2 空间变换第34-37页
    3.2 执行机构末端与相机坐标系变换矩阵求解的主要原理第37-39页
        3.2.1 执行机构末端与相机坐标系变换矩阵标定参数第37-38页
        3.2.2 执行机构末端与相机坐标系变换矩阵求解基本方程式第38-39页
    3.3 传统执行机构末端与相机坐标系关系矩阵的求解方法第39-43页
        3.3.1 传统标定模型的建立第39-40页
        3.3.2 求解执行机构末端和相机坐标系的关系矩阵第40-41页
        3.3.3 变换转轴与转角的求解方法第41-43页
    3.4 传统执行机构末端与相机坐标系转换矩阵求解算法的分析总结第43-45页
        3.4.1 求解过程总体步骤第43-44页
        3.4.2 提高传统标定算法精度的措施第44-45页
    3.5 改进的执行机构末端与相机坐标系变换矩阵求解算法第45-49页
        3.5.1 研究求解算法的意义第45页
        3.5.2 矩阵直积(Kronecker积)的定义与应用第45-46页
        3.5.3 改进的执行机构末端与相机坐标系标定算法第46-49页
    3.6 变换矩阵求解实验第49-54页
        3.6.1 实验数据的采集第49-51页
        3.6.2 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的计算第51-54页
    3.7 实验数据分析与结论第54-55页
    3.8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四章 执行机构逆向运动求解方法的讨论第56-67页
    4.1 运动学分析第56-59页
        4.1.1 执行机构逆运动学描述第56-57页
        4.1.2 D-H模型建立第57-59页
    4.2 模糊逻辑第59-62页
        4.2.1 模糊集合第59-60页
        4.2.2 模糊逻辑系统第60-62页
    4.3 RBF神经网络第62页
    4.4 模糊RBF网络研究第62-64页
    4.5 仿真研究与分析第64-66页
    4.6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五章 课题总结与展望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致谢第73-7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小提琴艺术表现力的培养
下一篇:中山市重点场所电源SPD在线安全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