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肿瘤学论文--消化系肿瘤论文--胃肿瘤论文

健脾祛瘀合剂联合胃镜下电凝电切术综合干预胃息肉的临床研究

提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引言第9-10页
临床研究第10-28页
 一、病例选择第10-15页
  (一) 西医诊断标准第10-12页
  (二)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第12-14页
  (三) 病例纳入标准第14页
  (四) 病例排除标准第14页
  (五)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第14-15页
 二、临床资料第15-18页
  (一) 病例来源第15页
  (二) 病例分组第15页
  (三) 一般资料分析第15-18页
 三、治疗方法第18-20页
  (一) 胃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法第18-19页
  (二) 术后药物治疗第19-20页
 四、观察指标及方法第20-21页
  (一) 安全性观察指标第20页
  (二) 疗效性观察指标第20-21页
 五、疗效评定标准第21-22页
  (一) 综合疗效标准第21页
  (二) 症候疗效判定标准第21页
  (三) 主要症状的疗效评价第21-22页
  (四) HP根除标准第22页
  (五) 胃镜及病理疗效标准第22页
  (六) 随访远期疗效标准第22页
 六、统计学处理方法第22页
 七、治疗结果第22-28页
  (一) 综合疗效比较第22-23页
  (二) 临床症状积分比较第23页
  (三) 舌象改善情况比较第23-24页
  (四) 脉象改善情况比较第24页
  (五) 中医证候总疗效比较第24-25页
  (六) 术后创面愈合情况疗效比较第25-26页
  (七) 胃镜像改善情况疗效比较第26页
  (八) 病理积分比较第26-27页
  (九) HP根除率比较第27页
  (十) 远期复发率比较第27页
  (十一)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观察第27-28页
讨论第28-62页
 一、现代医学对胃息肉的认识第28-36页
  (一) 病因和发病机制第28-30页
  (二) 胃息肉的分类第30-31页
  (三) 关于胃息肉癌变的研究第31-33页
  (四) 关于治疗第33-36页
 二、历代医家对胃息肉的认识第36-37页
 三、病因病机第37-41页
  (一) 脾胃虚损为病之本第37-39页
  (二) 痰瘀互结为病之标第39-41页
 四、治则治法第41-43页
 五、方药分析第43-49页
  (一) 健脾祛瘀合剂的药物组成第43页
  (二) 中药古籍各家论述第43-48页
  (三) 方义分析第48-49页
 六、现代药理研究第49-53页
 七、健脾祛瘀合剂治疗胃息肉作用机制探讨第53-55页
  (一) 免疫调节作用第53页
  (二) 改善胃粘膜微循环第53-54页
  (三) 增强粘膜屏障功能第54页
  (四) 抗菌抑酸第54-55页
  (五) 抗肿瘤作用第55页
  (六) 抗氧自由基损伤第55页
 八、临床疗效分析第55-59页
  (一) 组方紧扣病机,症候改善显著第55-56页
  (二) 辨证与辨病结合,胃镜、病理疗效显著第56-58页
  (三) HP根除率的疗效分析第58页
  (四) 远期息肉复发率的疗效分析第58-59页
 九、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在胃息肉治疗中的应用第59-62页
  (一) 对中医学治未病学术思想的探讨第59-60页
  (二) 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在本病治疗中的应用第60-62页
结语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9页
综述第69-74页
 参考文献第72-74页
附录第74-78页
英文缩写对照第78-79页
致谢第79-80页
查新报告第80-89页
论文著作第89-101页
详细摘要第101-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性白内障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青中年脑梗死的OCSP分型、证候分布及其与影像学结果相关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