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

“幼童在港便溺”事件中的网民评论及“网络暴民”现象分析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9-13页
一、网民新闻评论的特点及兴起原因第13-16页
    (一) 网民新闻评论的概念和特点第13-14页
    (二) 网民新闻评论兴起的原因第14-16页
        1. 网络媒体传播模式的变化第14-15页
        2. 普通网民公民意识的增强第15-16页
二、“幼童在港便溺”事件中网民评论的文本分析第16-32页
    (一) “幼童在港便溺”事件回顾第16-17页
    (二) 从“幼童在港便溺”事件看网民评论的特点第17-21页
        1. 时效性第17-18页
        2. 交互性第18-20页
        3. 多元性第20-21页
    (三) “幼童在港便溺”事件中网民评论的态度分析第21-25页
    (四) “幼童在港便溺”事件中网民评论的观点分析第25-29页
    (五) “幼童在港便溺”事件中存在的网络暴民现象第29-32页
        1. “网络暴民”及“网络暴民”现象的概念第29-30页
        2. “幼童在港便溺”事件中存在的网络暴民现象第30-32页
            (1) 人身攻击第30页
            (2) 网络审判第30-32页
三、网民评论中的“网络暴民”现象对网络舆论的影响第32-41页
    (一) 网络舆论的概念第32页
    (二) “网络暴民”现象产生的原因第32-35页
        1. 网络新闻评论的匿名性第33页
        2. 网民心态的浮躁化第33页
        3. 网络运作的商业化第33-34页
        4. 网民心态的从众化第34-35页
    (三) 网络暴民现象对网络舆论的影响第35-41页
        1. 放大了民族主义情绪第35-36页
        2. 强化了道德审判倾向第36-38页
        3. 加速了话语权结构变化第38-39页
        4. 异化了舆论监督效果第39-41页
四、网民新闻评论的规范和引导第41-46页
    (一) 网民:提高媒介素养,理性表达观点第41-42页
    (二) 媒体:加强自律,提高社会责任意识第42-43页
    (三) 政府:优化网络舆论生态,规范网络管理第43-46页
结论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49页
附录一第49-50页
附录二第50-53页
附录三第53-54页
致谢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农业科研推广体系调整过程研究
下一篇:CAFTA框架下中国机电产品贸易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