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33页 |
1.1 引言 | 第21-22页 |
1.2 好氧氨氧化过程 | 第22-26页 |
1.2.1 不同硝化抑制剂的特性 | 第22-25页 |
1.2.2 氨氧化微生物 | 第25-26页 |
1.3 硝酸盐异化还原过程 | 第26-29页 |
1.3.1 反硝化过程 | 第26-27页 |
1.3.2 厌氧氨氧化过程(Anammox) | 第27-28页 |
1.3.3 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过程(DNRA) | 第28-29页 |
1.4 硝酸盐异化还原过程速率测定研究进展 | 第29-30页 |
1.5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30-31页 |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31-33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3-45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33-34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34-38页 |
2.2.1 黑臭河道氨氧化细菌硝化抑制剂的优化筛选 | 第34-36页 |
2.2.2 不同调控因子对黑臭河道氮转化途径的影响 | 第36-38页 |
2.2.3 不同影响因子对氮转化功能菌群的影响 | 第38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38-45页 |
2.3.1 理化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38-39页 |
2.3.2 同位素示踪方法的改进 | 第39-43页 |
2.3.3 高通量测序及荧光定量PCR的测定 | 第43-44页 |
2.3.4 数理统计 | 第44-45页 |
第三章 城市黑臭河道氨氧化细菌抑制剂的优化筛选 | 第45-56页 |
3.1 不同抑制剂对模拟水体中氮转化的影响 | 第45-47页 |
3.2 硝化抑制剂最优浓度优化筛选 | 第47-49页 |
3.3 不同硝化抑制剂的性能评定 | 第49-51页 |
3.4 微生物菌群特征及响应分析 | 第51-55页 |
3.4.1 高通量测序 | 第51-52页 |
3.4.2 测序数据统计及细菌菌群多样性 | 第52-53页 |
3.4.3 细菌菌群结构组成变化 | 第53-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曝气调控下黑臭河道氮转化途径分型表征 | 第56-68页 |
4.1 曝气调控对泥水界面主要氮污染物的影响研究 | 第56-61页 |
4.1.1 曝气调控对上覆水主要氮污染物的影响研究 | 第56-60页 |
4.1.2 曝气调控对间隙水主要氮污染物的影响研究 | 第60-61页 |
4.2 曝气调控对氨氧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 第61-64页 |
4.2.1 泥水界面氨氮扩散通量分析 | 第61-62页 |
4.2.2 好氧氨氧化过程AOA及AOB贡献定量评定 | 第62-64页 |
4.3 曝气调控对硝酸盐异化还原过程的分型表征 | 第64-66页 |
4.4 曝气调控下氮素迁移转化过程分型表征 | 第6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五章 C/N比调控下黑臭河道氮转化途径分型表征 | 第68-79页 |
5.1 C/N比调控对泥水界面主要氮污染物的影响研究 | 第68-73页 |
5.1.1 C/N比调控对上覆水主要氮污染物的影响研究 | 第68-72页 |
5.1.2 C/N比调控对间隙水主要氮污染物的影响研究 | 第72-73页 |
5.2 C/N比调控对氨氧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 第73-75页 |
5.2.1 泥水界面氨氮扩散通量分析 | 第73-74页 |
5.2.2 好氧氨氧化过程AOA及AOB贡献定量评定 | 第74-75页 |
5.3 C/N比调控对硝酸盐异化还原过程的分型表征 | 第75-77页 |
5.3.1 改进后硝酸盐异化还原过程速率测定方法的应用 | 第76-77页 |
5.4 C/N比调控下氮素迁移转化过程分型表征 | 第77-7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投加硝酸钙条件下黑臭河道氮转化途径分型表征 | 第79-87页 |
6.1 硝酸钙调控对泥水界面主要氮污染物的影响研究 | 第79-83页 |
6.1.1 硝酸钙调控对上覆水主要氮污染物的影响研究 | 第79-82页 |
6.1.2 硝酸钙调控对间隙水主要氮污染物的影响研究 | 第82-83页 |
6.2 硝酸钙调控对氨氧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 第83-84页 |
6.2.1 泥水界面氨氮扩散通量分析 | 第83页 |
6.2.2 好氧氨氧化过程AOA及AOB贡献定量评定 | 第83-84页 |
6.3 硝酸钙调控对硝酸盐异化还原过程的分型表征 | 第84-85页 |
6.4 硝酸钙调控下氮素迁移转化过程分型表征 | 第85页 |
6.5 不同调控因子对氮素削减的性能评价 | 第85-86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七章 黑臭河道底泥氮转化功能菌群特征及响应分析 | 第87-112页 |
7.1 细菌菌群特征及响应分析 | 第87-90页 |
7.1.1 细菌菌群组成分析 | 第87-88页 |
7.1.2 细菌优势菌属分布及丰度分析 | 第88-89页 |
7.1.3 细菌多样性分析 | 第89-90页 |
7.2 古菌菌群特征及响应分析 | 第90-93页 |
7.2.1 古菌菌群组成分析 | 第90-91页 |
7.2.2 古菌优势菌属分布及丰度分析 | 第91-92页 |
7.2.3 古菌多样性分析 | 第92-93页 |
7.3 氨氧化过程功能菌群特征及响应分析 | 第93-100页 |
7.3.1 氨氧化细菌菌群特征及响应分析 | 第93-97页 |
7.3.2 氨氧化古菌菌群特征及响应分析 | 第97-99页 |
7.3.3 AOA与AOB amoA基因响应分析 | 第99-100页 |
7.4 反硝化过程功能菌群特征及响应分析 | 第100-105页 |
7.4.1 反硝化菌菌群组成分析 | 第100-102页 |
7.4.2 反硝化菌菌群差异分析 | 第102-103页 |
7.4.3 环境因子对反硝化菌菌群的影响评价 | 第103-104页 |
7.4.4 反硝化菌功能基因响应分析 | 第104-105页 |
7.5 厌氧氨氧化过程功能菌群特征及响应分析 | 第105-108页 |
7.5.1 厌氧氨氧化菌菌群组成分析 | 第105-107页 |
7.5.2 环境因子对厌氧氨氧化菌菌群的影响评价 | 第107页 |
7.5.3 Anammox菌丰度响应分析 | 第107-108页 |
7.6 DNRA过程功能菌群特征及响应分析 | 第108-109页 |
7.6.1 DNRA菌菌群组成分析 | 第108-109页 |
7.6.2 DNRA菌丰度响应分析 | 第109页 |
7.7 不同调控因子下氮转化过程相关功能基因丰度 | 第109-110页 |
7.8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2-115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12-113页 |
8.2 论文创新 | 第113-114页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2页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122-123页 |
致谢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