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复合材料论文--非金属复合材料论文

还原氧化石墨烯/导电聚合物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3页
    1.1 石墨烯材料的简介第11-15页
        1.1.1 石墨烯材料的历史及发展第11页
        1.1.2 石墨烯第11-12页
        1.1.3 氧化石墨烯第12页
        1.1.4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第12-13页
        1.1.5 氧化石墨烯的性质第13-14页
        1.1.6 还原氧化石墨烯第14-15页
    1.2 导电聚合物第15-20页
        1.2.1 导电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第15-18页
        1.2.2 导电聚合物聚(3,4)乙烯二氧噻吩(PEDOT)第18-20页
    1.3 还原氧化石墨烯/导电聚合物的研究进展第20-21页
    1.4 论文选题意义及内容第21-23页
        1.4.1 选题意义第21-22页
        1.4.2 论文内容第22-23页
第二章 基本原理及分析表征方法第23-35页
    2.1 石墨烯/聚合物原位聚合机理第23-24页
        2.1.1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第23页
        2.1.2 缩聚聚合第23-24页
        2.1.3 自由基引发聚合第24页
    2.2 RGO/CPs原位聚合机理第24-25页
    2.3 材料的表征方法简介第25-29页
        2.3.1 紫外可见光光谱(UV-vis)第25-26页
        2.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第26页
        2.3.3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Raman)第26-27页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27页
        2.3.5 X-射线能谱分析(EDS)第27-28页
        2.3.6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第28-29页
        2.3.7 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第29页
    2.4 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第29-33页
        2.4.1 交流阻抗分析测试(EIS)第30页
        2.4.2 循环伏安分析测试(CV)第30-31页
        2.4.3 恒电流充放电分析测试(GCD)第31-33页
    2.5 气敏性能测试第33-34页
    2.6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还原氧化石墨烯/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第35-55页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第35-36页
    3.2 实验步骤第36-38页
        3.2.1 实验准备第36页
        3.2.2 RGO/PEDOT的制备第36-38页
    3.3 表征与分析第38-50页
        3.3.1 紫外光谱分析(UV-vis)第38-40页
        3.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第40-42页
        3.3.3 激光拉曼分析(Raman)第42-43页
        3.3.4 扫描电镜分析(SEM)第43-44页
        3.3.5 X-射线能谱分析(EDS)第44-46页
        3.3.6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TEM)第46-47页
        3.3.7 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第47-50页
    3.4 RGO/PEDOT原位聚合机理分析第50-53页
    3.5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四章 还原氧化石墨烯/导电聚合物复合薄膜的特性研究第55-72页
    4.1 制备测试样品第55-57页
        4.1.1 衬底选型第55-56页
        4.1.2 衬底清洗第56页
        4.1.3 样品制备第56-57页
    4.2 RGO/PEDOT的电化学性能第57-62页
        4.2.1 循环伏安特性测试(CV)第57-59页
        4.2.2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GCD)第59-61页
        4.2.3 交流阻抗测试(EIS)第61-62页
    4.3 不同GO与EDOT质量比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62-65页
        4.3.1 循环伏安特性测试(CV)第62-63页
        4.3.2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GCD)第63-65页
        4.3.3 交流阻抗测试(EIS)第65页
    4.4 电化学性能机理分析第65-67页
    4.5 RGO/PEDOT复合薄膜的气敏性能第67-69页
    4.6 气敏性能机理分析第69-71页
    4.7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72-74页
    5.1 全文总结第72-73页
    5.2 展望第73-74页
致谢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81页
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Q345qD桥梁钢焊接接头组织与疲劳行为的研究
下一篇:常压等离子体技术在表面功能化与材料制备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