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5页 |
0.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0.1.1 选题目的 | 第9页 |
0.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0.2 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0.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0.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0.3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0.3.1 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0.3.2 问题导向法 | 第14页 |
0.4 创新点 | 第14-15页 |
1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相关概述 | 第15-23页 |
1.1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内涵 | 第15-19页 |
1.1.1 社会责任和社会责任意识 | 第15-16页 |
1.1.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 第16页 |
1.1.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 | 第16-19页 |
1.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内容 | 第19-20页 |
1.2.1 国家责任意识 | 第19页 |
1.2.2 公共事务责任意识 | 第19页 |
1.2.3 社会服务意识 | 第19-20页 |
1.2.4 生态责任意识 | 第20页 |
1.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理论基础和借鉴 | 第20-23页 |
1.3.1 马克思主义责任理论 | 第21页 |
1.3.2 西方主要责任理论 | 第21-22页 |
1.3.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责任思想 | 第22-23页 |
2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3-28页 |
2.1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存在的问题 | 第23-25页 |
2.1.1 对社会责任的认知不清 | 第23页 |
2.1.2 重自我实现轻社会需要 | 第23-24页 |
2.1.3 责任意识自觉程度不高 | 第24-25页 |
2.1.4 理性承担责任有待加强 | 第25页 |
2.2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5-28页 |
2.2.1 社会不良环境的潜在影响 | 第25-26页 |
2.2.2 高校责任意识教育不到位 | 第26页 |
2.2.3 家庭责任意识熏陶的欠缺 | 第26-27页 |
2.2.4 大学生身心发展矛盾突出 | 第27-28页 |
3 提升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对策 | 第28-37页 |
3.1 把握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基本原则 | 第28-29页 |
3.1.1 渗透性原则 | 第28页 |
3.1.2 示范性原则 | 第28-29页 |
3.1.3 顺应超越原则 | 第29页 |
3.1.4 循序渐进原则 | 第29页 |
3.2 提升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具体方法 | 第29-34页 |
3.2.1 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 第29-30页 |
3.2.2 发挥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 | 第30-32页 |
3.2.3 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 | 第32-33页 |
3.2.4 发挥社会活动的桥梁纽带作用 | 第33-34页 |
3.3 优化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环境 | 第34-37页 |
3.3.1 努力树立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风尚 | 第34-35页 |
3.3.2 将社会责任意识融入校园文化环境 | 第35-36页 |
3.3.3 营造利于责任意识培育的家庭氛围 | 第36-37页 |
结束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