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1.2.1 国内外文献回顾 | 第15-18页 |
1.2.2 文献述评 | 第18-19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20-21页 |
1.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0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第2章 物流业与量能课税相关基础理论言说 | 第21-31页 |
2.1 物流业法律概念界定及发展意义 | 第21-25页 |
2.1.1 流通与物流 | 第21-22页 |
2.1.2 产业与物流业 | 第22-23页 |
2.1.3 物流业的构成 | 第23-24页 |
2.1.4 物流业地位及发展意义 | 第24-25页 |
2.2 量能课税理论的缘起与重构 | 第25-28页 |
2.2.1 量能课税理论的历史演进 | 第25-26页 |
2.2.2 量能课税理论的理论内涵 | 第26-27页 |
2.2.3 量能课税适用问题的重构 | 第27-28页 |
2.3 税收法律制度对物流业发展影响效应分析 | 第28-29页 |
2.3.1 市场失灵与税收政策介入物流业发展的必要性 | 第28页 |
2.3.2 理论上税法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正作用机理探析 | 第28-29页 |
2.3.3 经济调控论范式下税法对物流业发展的负作用机理概述 | 第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3章 量能课税视角下我国物流业税收负担问题及现实剖析 | 第31-42页 |
3.1 物流业所涉税种与税率概述 | 第31-32页 |
3.2 我国物流业税负现状与税负能力之实证研究 | 第32-38页 |
3.2.1 税收负担理论概述 | 第32页 |
3.2.2 我国社会宏观税负水平 | 第32-33页 |
3.2.3 我国物流业税收负担能力 | 第33-36页 |
3.2.4 我国物流业税收负担现状 | 第36-38页 |
3.3 我国现行物流业税制对量能课税原则的悖离 | 第38-41页 |
3.3.1 税收负担现状与物流业税负能力不匹配 | 第38-39页 |
3.3.2 税制设计理念与物流业行业发展特点不适应 | 第39页 |
3.3.3 物流业税收结构与物流业行业发展背景脱节 | 第39-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物流业税法实践功能迷失的原因之法理探析 | 第42-48页 |
4.1 理论层面 | 第42-44页 |
4.1.1 税法调控本身弹性不足 | 第42页 |
4.1.2 物流业行业先天因素 | 第42-43页 |
4.1.3 物流业地位认识不足 | 第43-44页 |
4.1.4 税法技术与环境制约 | 第44页 |
4.2 制度层面 | 第44-46页 |
4.2.1 增值税要素设计与物流业现实脱节 | 第44-45页 |
4.2.2 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项目合理性欠缺 | 第45-46页 |
4.2.3 物流业税收优惠政策缺位 | 第4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5章 量能课税指导下物流业税收法律制度完善的构想 | 第48-54页 |
5.1 物流业税收法律制度完善的必要性分析 | 第48-49页 |
5.1.1 是提升国民经济发展质量的切实需要 | 第48页 |
5.1.2 是国家结构性减税改革的必然要求 | 第48页 |
5.1.3 是推进我国供给侧改革的题中之义 | 第48-49页 |
5.2 物流业税法制度完善的基本思路 | 第49-50页 |
5.2.1 注重量能课税与物流业制度现实间内在张力的兼容 | 第49页 |
5.2.2 构建物流业税法需求的有效显示机制 | 第49-50页 |
5.2.3 引入以税法手段提升物流业负税能力的新视角 | 第50页 |
5.3 物流业税法制度完善的制度构想 | 第50-53页 |
5.3.1 科学安排税收要素 | 第50-51页 |
5.3.2 完善进项抵扣政策 | 第51-52页 |
5.3.3 合理增加税收优惠 | 第52-5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1、结论 | 第54-55页 |
2、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