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和解(制度)研究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一、行政和解制度的概述 | 第11-16页 |
| (一) 行政和解制度的概念 | 第11-12页 |
| (二) 行政和解制度的法律特征 | 第12-13页 |
| 1. 行政和解的特定性 | 第12页 |
| 2. 行政和解主体的恒定性 | 第12页 |
| 3. 行政和解的可选择性 | 第12-13页 |
| 4. 行政和解的合法性 | 第13页 |
| (三) 行政和解制度的价值 | 第13-16页 |
| 1. 有利于高效解决纠纷,构建和谐社会 | 第13-14页 |
| 2. 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降低社会成本 | 第14-16页 |
| 二、行政和解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 (一) 行政和解制度的法理学基础 | 第16-18页 |
| 1. 自由与秩序 | 第16-17页 |
| 2. 公平与效率 | 第17-18页 |
| (二) 行政和解制度的行政法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 1. 平衡理论 | 第18页 |
| 2. 行政契约理论 | 第18-19页 |
| 3. 服务行政理论 | 第19页 |
| 4. 给付行政理论 | 第19-20页 |
| (三) 行政和解制度的现实基础 | 第20-21页 |
| 1. 政府职能的转变 | 第20页 |
| 2. 和谐社会的倡导 | 第20-21页 |
| 三、我国行政和解制度建构的可行性 | 第21-27页 |
| (一) 现代行政管理理念的转变 | 第21-22页 |
| 1. 旧的行政管理模式影响下的社会现状 | 第21页 |
| 2. 行政和解制度符合现代行政管理理念 | 第21-22页 |
| (二) 域外行政和解制度的借鉴 | 第22-24页 |
| 1. 域外及我国台湾地区的行政和解制度 | 第22-24页 |
| 2. 行政和解主要适用的领域 | 第24页 |
| (三) 当前我国行政和解的立法实践 | 第24-27页 |
| 四、行政和解制度的构建 | 第27-38页 |
| (一) 行政和解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27-30页 |
| 1. 自愿原则 | 第27-28页 |
| 2. 合法原则 | 第28页 |
| 3. 平等原则 | 第28-29页 |
| 4. 有限原则 | 第29页 |
| 5. 及时原则 | 第29-30页 |
| 6. 便民原则 | 第30页 |
| (二) 行政和解制度的范围 | 第30-33页 |
| 1. 完全不适用行政和解的具体行政行为 | 第30-31页 |
| 2. 强制性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和解 | 第31-32页 |
| 3. 由非强制行政行为引起的行政纠纷 | 第32-33页 |
| 4. 由行政赔偿、补偿内容而产生的行政纠纷 | 第33页 |
| (三) 行政和解制度的程序设计 | 第33-36页 |
| 1. 和解启动程序 | 第33-34页 |
| 2. 和解协商程序 | 第34-36页 |
| (四) 行政和解制度的救济与监督 | 第36-38页 |
| 1. 行政和解的救济 | 第36-37页 |
| 2. 行政和解的监督 | 第37-38页 |
| 结论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