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基于道德两难问题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

致谢第3-4页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绪论第9-18页
    一、选题的依据及价值第9-12页
        (一)选题依据第9-12页
        (二)选题价值第12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一)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二)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5-17页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5-16页
        (二)主要研究方法第16-17页
    四、创新之处第17-18页
第一章 教育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影响第18-23页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第18-21页
        (一)基本方法第18-19页
        (二)基础性方法第19-21页
    二、教育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影响第21-23页
        (一)它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第21页
        (二)它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联系的纽带第21-23页
第二章 道德两难的内涵及应对的理论依据第23-28页
    一、道德两难的内涵及表现第23-24页
        (一)两难及道德两难第23页
        (二)道德两难的表现第23-24页
    二、应对道德两难问题的理论基础第24-28页
        (一)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第24-25页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第25-26页
        (三)弗兰克纳的“善行原则”和“公正原则”第26-27页
        (四)荒木纪幸道德两难教学理论第27-28页
第三章 大学生应对道德两难问题的认知现状及成因第28-39页
    一、大学生对“道德两难”问题的认知现状第28-35页
        (一)对道德两难问题认知不足第29-30页
        (二)对“道德两难”认知水平不高第30-32页
        (三)道德信念不够坚定第32-33页
        (四)过于注重道德情感的表达,导致道德选择失衡第33-35页
    二、造成大学生道德认知现状的原因第35-36页
        (一)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的影响第35页
        (二)学校道德教育的不完善第35-36页
        (三)家庭对道德教育的忽视第36页
        (四)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意识淡薄第36页
    三、应对道德两难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第36-39页
        (一)导致大学生道德信念模糊第37页
        (二)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第37页
        (三)道德认知与道德意志不同步第37-39页
第四章 应对道德两难问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局限性第39-44页
    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缺少对两难问题思考的机会第39-40页
        (一)教师中心论第39-40页
        (二)对道德两难问题思考的机会减少第40页
    二、忽视隐性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影响第40-42页
        (一)隐性教育的含义第40-41页
        (二)当前高校对隐性教育的认识第41页
        (三)忽视隐性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第41-42页
    三、轻视新环境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的挑战第42-44页
        (一)改革开放的新环境第42页
        (二)新媒体崛起的新环境第42-44页
第五章 优化应对道德两难问题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举措第44-50页
    一、道德两难问题调研法第44-46页
        (一)基本框架第45页
        (二)优缺点分析第45-46页
    二、道德两难情景辩论法第46-47页
        (一)基本框架第46页
        (二)优缺点分析第46-47页
    三、道德两难情景体验法第47-50页
        (一)基本框架第47-48页
        (二)优缺点分析第48-50页
结语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6-57页
附录1第57-59页
附录2第59-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办初中学生激励性评价问题研究
下一篇:新型材料中裂纹与位错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