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1.1 室内空气品质与健康 | 第10-11页 |
1.1.2 建筑通风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住宅建筑通风量测量 | 第16-30页 |
2.1 “CO_2方法”测量住宅建筑通风量 | 第16-27页 |
2.1.1 “CO_2方法”概述 | 第16-17页 |
2.1.2 住宅建筑CO_2浓度测量 | 第17-19页 |
2.1.3 住宅建筑通风量计算 | 第19-27页 |
2.2 PFT方法测量住宅建筑通风量 | 第27-28页 |
2.3 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住宅建筑通风量分析 | 第30-50页 |
3.1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3.2 CO_2方法的模型发展与验证 | 第31-35页 |
3.2.1 上升法和下降法 | 第31-32页 |
3.2.2 通风量和CO_2浓度 | 第32-33页 |
3.2.3 单区模型和多区模型 | 第33-35页 |
3.3 通风量测试结果 | 第35-41页 |
3.3.1 住宅建筑CO_2浓度分布 | 第35-37页 |
3.3.2 住宅建筑通风量分布 | 第37-41页 |
3.3.3 PFT方法结果 | 第41页 |
3.4 通风量的影响因素 | 第41-49页 |
3.4.1 通风量和行为模式 | 第41-44页 |
3.4.2 通风量和居住密度 | 第44-46页 |
3.4.3 通风量和建筑特征 | 第46-48页 |
3.4.4 通风量和其他因素 | 第48-49页 |
3.5 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住宅建筑通风量和室内微环境 | 第50-57页 |
4.1 统计分析方法 | 第50-51页 |
4.2 室内微环境 | 第51-53页 |
4.3 通风量和室内微环境的关系 | 第53-56页 |
4.3.1 通风量和潮湿 | 第53-54页 |
4.3.2 通风量和气味 | 第54-55页 |
4.3.3 通风量和甲醛、TVOC | 第55-56页 |
4.4 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通风量健康效应的研究 | 第57-78页 |
5.1 数据处理方法 | 第57-59页 |
5.1.1 暴露与疾病关联的检验 | 第57-59页 |
5.1.2 Logistic回归模型 | 第59页 |
5.2 人体健康 | 第59-63页 |
5.2.1 过敏性疾病 | 第60-61页 |
5.2.2 呼吸道传染疾病 | 第61-62页 |
5.2.3 病态建筑综合症 | 第62-63页 |
5.2.4 呼出气体中一氧化氮(FeNO)浓度检测 | 第63页 |
5.3 通风量和人员健康的关系 | 第63-77页 |
5.3.1 通风量和过敏性疾病 | 第63-72页 |
5.3.2 通风量和呼吸道疾病 | 第72-75页 |
5.3.3 通风量和病态建筑综合症 | 第75-77页 |
5.3.4 通风量和FeNO | 第77页 |
5.4 小结 | 第77-7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6.1 结论 | 第78页 |
6.2 创新性 | 第78-79页 |
6.3 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4-86页 |
附录A 利用Microsoft Excel计算通风量的工作薄 | 第86-87页 |
附录B 通风量测试问卷 | 第87-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