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地区小城镇城中村更新改造模式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图表目录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 ·研究背景与缘由 | 第13-14页 |
| ·研究意义与目标 | 第14-16页 |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研究目标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念与研究对象 | 第20-31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20-24页 |
| ·国内研究 | 第20-22页 |
| ·国外研究 | 第22-24页 |
|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辨析 | 第24-27页 |
| ·小城镇城中村 | 第24页 |
| ·城市更新 | 第24-25页 |
| ·旧城改造 | 第25-26页 |
| ·老新村改造 | 第26页 |
| ·新农村村庄整治 | 第26-27页 |
| ·相关理论研究基础 | 第27-31页 |
| ·城乡一体化理论 | 第27-28页 |
| ·人居环境理论 | 第28页 |
| ·城市政体理论 | 第28-29页 |
| ·地租与地价理论 | 第29-30页 |
| ·征地过程的博弈及行政寻租理论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发达地区小城镇城中村形成的背景与动力机制 | 第31-40页 |
| ·小城镇城中村形成背景 | 第31-33页 |
| ·政策背景 | 第31-32页 |
| ·经济背景 | 第32页 |
| ·人口背景 | 第32-33页 |
| ·小城镇城中村形成的动力机制 | 第33-36页 |
| ·强制性城镇化机制 | 第33-34页 |
| ·诱发性城镇化机制 | 第34-35页 |
| ·两种城镇化机制的关系 | 第35-36页 |
| ·城中村形成空间演变过程 | 第36-38页 |
| ·大城市城中村的形成过程 | 第36-37页 |
| ·小城镇城中村的形成过程 | 第37-38页 |
| ·小城镇城中村与大城市城中村比较研究 | 第38-40页 |
| 第四章 综合评价体系下的小城镇城中村分类指导 | 第40-62页 |
| ·小城镇城中村问题 | 第40-44页 |
| ·社会群体视角下的小城镇城中村问题 | 第40-42页 |
| ·政府规制政策失范角度下的小城镇城中村问题 | 第42-43页 |
| ·空间生产角度下的小城镇城中村问题 | 第43-44页 |
| ·客观与主观综合评价体系下的城中村分类 | 第44-62页 |
|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和技术路线 | 第44-45页 |
| ·指标因子的选取与构建 | 第45-50页 |
| ·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50-51页 |
| ·小城镇城中村的分类指导 | 第51-62页 |
| 第五章 更新改造模式研究 | 第62-92页 |
| ·小城镇城中村的价值判断 | 第62-65页 |
| ·正面评价 | 第62-63页 |
| ·负面评价 | 第63-65页 |
| ·小城镇城中村更新改造的难点与原则 | 第65-67页 |
| ·更新改造的难点 | 第65-66页 |
| ·更新改造的原则 | 第66-67页 |
| ·小城镇城中村更新改造的经济可行性分析 | 第67-71页 |
| ·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均衡 | 第68-69页 |
| ·宅基地价值化 | 第69-70页 |
| ·基准容积率和地价杠杆双重调节 | 第70-71页 |
| ·小城镇城中村更新改造模式的选择 | 第71-90页 |
| ·综合环境整治模式 | 第71-78页 |
| ·渐进式更新改造模式 | 第78-82页 |
| ·就地全面改造模式 | 第82-85页 |
| ·异地全面重建模式 | 第85-90页 |
| ·小城镇城中村更新改造的保障机制 | 第90-92页 |
| ·关注外来人口的生产生活问题 | 第90页 |
| ·优化土地征用补偿制度 | 第90-91页 |
| ·职能型政府向服务性政府转变 | 第91页 |
| ·全面完善相关保障机制,优化城镇生活环境 | 第91-92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2-95页 |
| ·研究结论 | 第92-94页 |
| ·不足与展望 | 第94-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 致谢 | 第99-100页 |
| 附录 | 第100-106页 |
| 作者简历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