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农村合作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 | 第12-25页 |
1.1 农村合作金融的基础理论 | 第12-17页 |
1.1.1 合作社与合作金融 | 第12-14页 |
1.1.2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主要组织形式 | 第14-17页 |
1.2 金融监管的构成及措施 | 第17-22页 |
1.2.1 金融监管的内涵界定 | 第18-19页 |
1.2.2 金融监管的构成体系 | 第19-21页 |
1.2.3 金融监管的措施 | 第21-22页 |
1.3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监管的功能 | 第22-25页 |
1.3.1 防范农村金融风险 | 第22-23页 |
1.3.2 保持农村金融稳定 | 第23页 |
1.3.3 规范农村金融创新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监管现状 | 第25-43页 |
2.1 现行农村合作金融监管框架 | 第25-37页 |
2.1.1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监管系统 | 第25-26页 |
2.1.2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监管的具体方法 | 第26-28页 |
2.1.3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例)监管的整体框架 | 第28-32页 |
2.1.4 农村合作金融监管的具体法律规定 | 第32-37页 |
2.2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监管的缺陷 | 第37-43页 |
2.2.1 一则农村合作金融监管案例的分析 | 第37-39页 |
2.2.2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原因探究 | 第39-43页 |
第三章 国外农村合作金融监管实践及启示 | 第43-49页 |
3.1 国外农村金融监管制度实践 | 第43-46页 |
3.1.1 德国农村合作金融的“综合监管”模式 | 第43-44页 |
3.1.2 美国合作金融的“功能监管”模式 | 第44-45页 |
3.1.3 法国合作金融监管分析 | 第45页 |
3.1.4 日本合作金融“相互配合”监管模式 | 第45-46页 |
3.1.5 印度合作金融监管分析 | 第46页 |
3.2 国外合作金融监管制度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 第46-49页 |
3.2.1 构建系统完备的农村合作金融体制 | 第46-47页 |
3.2.2 健全的农村合作金融监管制度供给 | 第47页 |
3.2.3 建立了高效的监管机制 | 第47-48页 |
3.2.4 充分发挥社员自主性,实现自主经营 | 第48页 |
3.2.5 保险(基金)发挥了重要作用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农村合作金融监管法律制度设计 | 第49-57页 |
4.1 农村合作金融监管的制度供给 | 第49-53页 |
4.1.1 准确界定农村合作金融的性质 | 第49-50页 |
4.1.2 明确农村合作金融法律地位 | 第50页 |
4.1.3 明确农村合作金融的运行原则 | 第50-51页 |
4.1.4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供必要的税收优惠 | 第51页 |
4.1.5 健全市场准入监管 | 第51-52页 |
4.1.6 完善市场退出机制 | 第52-53页 |
4.2 构建农村合作金融监管的系统框架 | 第53-57页 |
4.2.1 明确监管边界 | 第53页 |
4.2.2 选择合适的监管模式 | 第53-54页 |
4.2.3 改进监管方法,提高监管技术水平 | 第54-55页 |
4.2.4 提高监管人员综合素质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