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导言 | 第13-25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二、研究的价值及意义 | 第14-15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22-24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24-25页 |
第一章 审判中心理念的基本理论思考 | 第25-35页 |
第一节 审判中心理念的要义解析 | 第25-27页 |
一、审判中心理念的内涵 | 第25页 |
二、审判中心理念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5-27页 |
第二节 审判中心理念的内核 | 第27-30页 |
一、直接言词的精神实质 | 第27-28页 |
二、庭审核心的诉讼架构 | 第28-29页 |
三、司法公正的边际效应 | 第29-30页 |
第三节 审判中心理念的程序表征 | 第30-35页 |
一、庭审实质化 | 第30-32页 |
二、审前阶段适讼性 | 第32-35页 |
第二章 审判中心理念定位我国侦检关系的论证价值评析 | 第35-41页 |
第一节 审判中心理念定位我国侦检关系的理论基础 | 第35-38页 |
一、审判中心主义 | 第35-36页 |
二、诉讼结构理论 | 第36-37页 |
三、正当程序理论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审判中心理念定位我国侦检关系的多维论证价值 | 第38-41页 |
一、审判中心理念与我国现行侦检关系的逻辑性需要 | 第38-39页 |
二、审判主体与侦检主体的职能取向的需要 | 第39-40页 |
三、审判中心理念与程序法治理念的内在关联的需要 | 第40-41页 |
第三章 我国侦检关系发展现状分析 | 第41-48页 |
第一节 我国刑事司法领域的侦检关系 | 第41-43页 |
一、从法律渊源层面看我国的侦检关系 | 第41-42页 |
二、从司法实践层面看我国的侦检关系 | 第42-43页 |
第二节 我国侦检关系发展困境及成因分析 | 第43-48页 |
一、我国侦检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43-45页 |
二、我国侦检关系困境的成因评析 | 第45-48页 |
第四章 侦检关系模式比较分析 | 第48-56页 |
第一节 域外侦检关系模式考察 | 第48-50页 |
一、英美法系的侦检分离模式 | 第48-49页 |
二、大陆法系的侦检一体化模式 | 第49-50页 |
第二节 我国与域外侦检关系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50-53页 |
一、我国流程模式下的侦检分阶段制约模式 | 第50页 |
二、我国侦检关系模式与域外模式的比较论证 | 第50-53页 |
第三节 域外模式对我国侦检关系的反思与借鉴 | 第53-56页 |
第五章 审判中心理念下我国侦检关系的路径选择及制度重建 | 第56-71页 |
第一节 审判中心理念下我国侦检关系的基本路径甄选 | 第56-62页 |
一、当今世界主要侦检关系模式的适用障碍分析 | 第56-59页 |
二、检察引导侦查工作的侦检关系模式可行性分析 | 第59-61页 |
三、检察引导侦查侦检关系模式的预期意义 | 第61-62页 |
第二节 审判中心理念下检察引导侦查模式重建的思考 | 第62-71页 |
一、检察引导侦查模式的指导理论 | 第62-66页 |
二、检察引导侦查模式的制度构建 | 第66-71页 |
结语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
后记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