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1-19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2.2 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9-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2章 研究方法 | 第21-27页 |
2.1 研究区域 | 第21-22页 |
2.2 环境参数选择 | 第22页 |
2.3 采样及鉴定方法 | 第22-24页 |
2.4 评价及分析方法 | 第24-27页 |
2.4.1 评价指标 | 第24-26页 |
2.4.2 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第3章 床沙对底栖动物的影响 | 第27-53页 |
3.1 试验区域及方法 | 第27-30页 |
3.1.1 试验区域 | 第27-28页 |
3.1.2 试验布置及方法 | 第28-30页 |
3.2 试验结果 | 第30-51页 |
3.2.1 底栖动物种类组成 | 第30-36页 |
3.2.2 稳定入迁所需时间 | 第36-39页 |
3.2.3 多样性、密度、相对丰度、生物量沿底质垂向的分布特征 | 第39-46页 |
3.2.4 藻类生物膜对底栖动物的影响 | 第46-51页 |
3.3 讨论 | 第51-52页 |
3.3.1 底栖动物生活层厚度 | 第51-52页 |
3.3.2 影响潜流层底栖动物分布的因素 | 第5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河床稳定性对底栖动物的影响 | 第53-69页 |
4.1 研究区域和方法 | 第53-57页 |
4.1.1 研究区域 | 第53-55页 |
4.1.2 研究方法 | 第55-57页 |
4.2 研究结果 | 第57-66页 |
4.2.1 底栖动物种类组成 | 第57-59页 |
4.2.2 密度、生物量和功能摄食类群 | 第59-61页 |
4.2.3 河床稳定性 | 第61-63页 |
4.2.4 底栖动物DCA排序和多样性 | 第63-64页 |
4.2.5 多样性、生物量和密度同河床稳定性的关系 | 第64-65页 |
4.2.6 河床稳定性对底栖动物的影响机制 | 第65-66页 |
4.3 讨论 | 第66-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5章 弯曲河流及湿地的底栖动物格局 | 第69-93页 |
5.1 研究区域及方法 | 第69-73页 |
5.1.1 研究区域 | 第69-72页 |
5.1.2 研究方法 | 第72-73页 |
5.2 结果和讨论 | 第73-92页 |
5.2.1 环境参数 | 第73-77页 |
5.2.2 底栖动物组成 | 第77-81页 |
5.2.3 底栖动物DCA排序 | 第81-83页 |
5.2.4 底栖动物多样性 | 第83-84页 |
5.2.5 不同种类及功能摄食类群的密度和生物量 | 第84-89页 |
5.2.6 若尔盖湿地河流的生态特征 | 第89-9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第93-9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93-94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94-95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5页 |
致谢 | 第105-10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7-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