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新奥法施工的发展 | 第11-12页 |
1.3 新奥法施工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12页 |
1.4 本文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4.1 锚固支护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2 喷射混凝土支护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6 拟采取的技术方法及可行性 | 第17-18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2章 依托工程概况 | 第19-26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9-20页 |
2.2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 | 第20-23页 |
2.2.1 地层岩性 | 第20-22页 |
2.2.2 地质构造 | 第22-23页 |
2.3 不良地质及特殊岩石问题 | 第23-24页 |
2.4 地震烈度及气象资料 | 第24页 |
2.4.1 地震烈度 | 第24页 |
2.4.2 气象资料 | 第24页 |
2.5 西铁车2号隧道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风险 | 第24-2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西铁车2号隧道围岩监控量测及分析 | 第26-33页 |
3.1 概况 | 第26页 |
3.2 围岩监控对象及支护参数 | 第26-27页 |
3.3 支护参数合理性 | 第27-32页 |
3.3.1 地质情况描述 | 第27页 |
3.3.2 围岩监控量测极限变形 | 第27-28页 |
3.3.3 监控量测数据 | 第28-29页 |
3.3.4 位移控制基准 | 第29-31页 |
3.3.5 位移管理等级 | 第31页 |
3.3.6 初期支护参数评估 | 第31-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西铁车2号隧道施工过程数值模拟分析 | 第33-41页 |
4.1 有限元原理 | 第33页 |
4.1.1 有限元简介 | 第33页 |
4.1.2 求解原理 | 第33页 |
4.2 岩体工程弹塑性 | 第33-35页 |
4.2.1 本构方程表达式 | 第33-34页 |
4.2.2 非线性本构方程求解 | 第34页 |
4.2.3 土体常用的本构方程与假设 | 第34-35页 |
4.3 有限元数值模拟 | 第35-39页 |
4.3.1 有限元软件简介 | 第35页 |
4.3.2 工程地质情况 | 第35页 |
4.3.3 计算参数选取 | 第35-36页 |
4.3.4 模型信息及模拟方法 | 第36-39页 |
4.4 数值模拟数据结果处理 | 第39-40页 |
4.4.1 选取断面 | 第39-40页 |
4.4.2 数值分析与围岩监控量测的评价 | 第4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5章 基于数值计算与监测结果的隧道初期支护优化研究 | 第41-65页 |
5.1 工程背景 | 第41页 |
5.2 各等级围岩及支护参数 | 第41-42页 |
5.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42-50页 |
5.3.1 计算参数 | 第42-43页 |
5.3.2 模拟工况 | 第43页 |
5.3.3 工况1模拟断面位移管理等级分析 | 第43-46页 |
5.3.4 工况2模拟断面位移管理等级分析 | 第46-48页 |
5.3.5 工况3模拟断面位移管理等级分析 | 第48-50页 |
5.4 优化支护参数 | 第50-53页 |
5.4.1 支护体系的优化 | 第50-51页 |
5.4.2 喷射混凝土厚度优化 | 第51页 |
5.4.3 锚杆长度优化 | 第51-52页 |
5.4.4 钢架间距优化 | 第52-53页 |
5.5 超前地质预报 | 第53-59页 |
5.5.1 探测仪器 | 第53-54页 |
5.5.2 探测原理 | 第54-55页 |
5.5.3 探测方法 | 第55页 |
5.5.4 测线布置 | 第55-56页 |
5.5.5 数据处理 | 第56页 |
5.5.6 探测结果 | 第56-58页 |
5.5.7 探测结论 | 第58-59页 |
5.5.8 超前地质建议 | 第59页 |
5.6 综合评估及设计变更 | 第59-60页 |
5.6.1 综合评估 | 第59-60页 |
5.6.2 设计变更 | 第60页 |
5.7 变更后监控量测数据分析 | 第60-64页 |
5.7.1 变形累计曲线 | 第60-61页 |
4.7.2 位移控制基准 | 第61-63页 |
5.7.3 位移管理等级 | 第63页 |
5.7.4 初期支护参数评估 | 第63-64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6页 |
6.1 结论 | 第65页 |
6.2 展望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