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出行成本的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第15-16页 |
1.3 研究结构 | 第16-18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7-18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分析 | 第20-29页 |
2.1 出行方式选择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2.1.1 宏观因素 | 第20页 |
2.1.2 微观因素 | 第20-21页 |
2.2 出行成本 | 第21-23页 |
2.2.1 出行时间价值 | 第21-22页 |
2.2.2 出行成本的定义 | 第22页 |
2.2.3 出行成本构成 | 第22-23页 |
2.3 出行方式选择平衡 | 第23-24页 |
2.3.1 用户平衡原理 | 第23页 |
2.3.2 出行方式选择平衡的定义 | 第23-24页 |
2.4 期望效用理论 | 第24-25页 |
2.5 前景理论 | 第25-28页 |
2.5.1 前景理论概述 | 第25页 |
2.5.2 前景理论的基本框架 | 第25-27页 |
2.5.3 前景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 第27-2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有公交专用道条件下的平衡模型 | 第29-37页 |
3.1 出行方式网络描述 | 第29-30页 |
3.2 符号定义 | 第30页 |
3.3 有公交专用道条件下的平衡模型 | 第30-36页 |
3.3.1 小汽车出行成本平衡 | 第31-32页 |
3.3.2 公交车出行成本平衡 | 第32-34页 |
3.3.3 地铁出行成本平衡 | 第34-35页 |
3.3.4 出行方式选择平衡模型 | 第35-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无公交专用道条件下的平衡模型 | 第37-47页 |
4.1 出行方式网络描述 | 第37-38页 |
4.2 符号定义 | 第38页 |
4.3 无公交专用道条件下的平衡模型 | 第38-41页 |
4.3.1 小汽车出行成本平衡 | 第38-39页 |
4.3.2 公交车出行成本平衡 | 第39-40页 |
4.3.3 出行方式选择平衡模型 | 第40-41页 |
4.4 两种条件下平衡模型的算例对比分析 | 第41-4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基于前景理论的出行方式选择模型 | 第47-60页 |
5.1 建模过程 | 第47页 |
5.2 定义主观感知出行成本 | 第47-48页 |
5.3 参考点设置 | 第48-52页 |
5.3.1 已有研究的设置情况 | 第48-49页 |
5.3.2 居民分类 | 第49页 |
5.3.3 建立参考点模型 | 第49-52页 |
5.4 确定价值函数 | 第52-53页 |
5.5 确定概率权重函数 | 第53页 |
5.6 前景值的计算 | 第53-54页 |
5.7 算例分析 | 第54-59页 |
5.7.1 出行场景1下的决策结果 | 第56页 |
5.7.2 出行场景2下的决策结果 | 第56-57页 |
5.7.3 出行场景3下的决策结果 | 第57-58页 |
5.7.4 结果分析 | 第58-59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1. 论文总结 | 第60-61页 |
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