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1.1 前言 | 第12-13页 |
1.2 重金属离子Cr(Ⅵ)及含酚废水的污染来源及处理方法 | 第13-15页 |
1.2.1 重金属离子Cr(Ⅵ)的污染来源及处理方法概述 | 第13-14页 |
1.2.2 含酚废水的污染来源及处理方法概述 | 第14-15页 |
1.3 膨润土的基本性质 | 第15-16页 |
1.3.1 膨润土的结构 | 第15页 |
1.3.2 膨润土的性质 | 第15-16页 |
1.4 膨润土的改性方法 | 第16-17页 |
1.4.1 膨润土的无机改性法 | 第17页 |
1.4.2 膨润土的有机改性法 | 第17页 |
1.4.3 膨润土的复合改性法 | 第17页 |
1.5 膨润土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1.5.1 膨润土在处理无机污染物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1.5.2 膨润土在处理有机污染物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1.6 磁性膨润土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1.6.1 铁系膨润土的制备及应用 | 第19页 |
1.6.2 纳米Fe_3O_4磁性膨润土的制备及应用 | 第19-20页 |
1.7 选题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7.1 选题思路 | 第20-21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Fe_3O_4-CTAB-MMT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第22-30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2-24页 |
2.2.1 实验试剂及产地 | 第22-23页 |
2.2.2 实验仪器及产地 | 第23页 |
2.2.3 Fe_3O_4-CTAB-MMT的制备 | 第23-24页 |
2.2.4 结构与性能表征 | 第24页 |
2.3 Fe_3O_4-CTAB-MMT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 第24-27页 |
2.3.1 结构表征 | 第24-26页 |
2.3.2 性能表征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30页 |
第三章 Fe_3O_4-CTAB-MMT对Cr(Ⅵ)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30-44页 |
3.1 引言 | 第30-3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1-34页 |
3.2.1 实验试剂及产地 | 第31页 |
3.2.2 实验仪器及产地 | 第31页 |
3.2.3 Cr(Ⅵ)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1-32页 |
3.2.4 吸附实验 | 第32-33页 |
3.2.5 动力学研究 | 第33页 |
3.2.6 重复利用实验 | 第33-34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4-41页 |
3.3.1 Fe_3O_4-CTAB-MMT添加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2 pH值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3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4 初始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5 共存离子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6 动力学研究 | 第39-40页 |
3.3.7 Fe_3O_4-CTAB-MMT的重复利用性能研究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4页 |
第四章 Fe_3O_4-C-MMT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第44-54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4-46页 |
4.2.1 实验试剂及产地 | 第44页 |
4.2.2 实验仪器及产地 | 第44-45页 |
4.2.3 Fe_3O_4-C-MMT的制备 | 第45页 |
4.2.4 结构与性能表征 | 第45页 |
4.2.5 结构与性能表征 | 第45-46页 |
4.3 Fe_3O_4-C-MMT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 第46-52页 |
4.3.1 Fe_3O_4-C-MMT的结构表征分析 | 第46-51页 |
4.3.2 Fe_3O_4-C-MMT的性能表征分析 | 第51-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Fe_3O_4-C-MMT/H_2O_2芬顿体系对苯酚的降解性能研究 | 第54-70页 |
5.1 引言 | 第54-55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55-58页 |
5.2.1 实验试剂及产地 | 第55页 |
5.2.2 实验仪器及产地 | 第55页 |
5.2.3 苯酚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5-57页 |
5.2.4 降解实验 | 第57页 |
5.2.5 动力学研究 | 第57-58页 |
5.2.6 重复利用实验 | 第58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8-65页 |
5.3.1 Fe_3O_4-C-MMT添加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5.3.2 溶液pH的影响 | 第59-60页 |
5.3.3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60-61页 |
5.3.4 H_2O_2添加量的影响 | 第61-62页 |
5.3.5 不同体系反应效果对比 | 第62-63页 |
5.3.6 重复利用性能研究 | 第63-65页 |
5.4 降解机理研究 | 第65-68页 |
5.4.1 芬顿体系的氧化作用机理 | 第65页 |
5.4.2 芬顿体系的电中和和吸附作用机理 | 第65-66页 |
5.4.3 动力学研究 | 第66-68页 |
5.4.4 协同降解机理探讨 | 第6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0-71页 |
6.2 创新点 | 第71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