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4-5页 |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1 绪论 | 第13-23页 |
| 1.1 酸枣仁化学成分 | 第13-16页 |
| 1.1.1 达玛烷型三萜皂苷类 | 第13-14页 |
| 1.1.2 黄酮类 | 第14-16页 |
| 1.1.3 脂肪油类 | 第16页 |
| 1.1.4 生物碱类 | 第16页 |
| 1.1.5 其他成分 | 第16页 |
| 1.2 酸枣仁有效成分制备 | 第16-18页 |
| 1.2.1 酸枣仁皂苷的制备 | 第16-18页 |
| 1.2.2 酸枣仁黄酮的制备 | 第18页 |
| 1.3 酸枣仁药理活性 | 第18-20页 |
| 1.3.1 酸枣仁皂苷药理活性 | 第18-19页 |
| 1.3.2 酸枣仁黄酮药理活性 | 第19-20页 |
| 1.3.3 其他成分药理活性 | 第20页 |
| 1.4 远志糖酯化学成分 | 第20-21页 |
| 1.5 远志糖酯制备 | 第21页 |
| 1.6 远志糖酯药理活性 | 第21-22页 |
| 1.7 本文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22-23页 |
| 2 远志糖酯提取工艺 | 第23-32页 |
| 2.1 引言 | 第23-24页 |
| 2.2 仪器与试剂 | 第24-25页 |
| 2.2.1 仪器 | 第24页 |
| 2.2.2 材料与试剂 | 第24-25页 |
| 2.3 实验方法、结果与讨论 | 第25-31页 |
| 2.3.1 DISS含量测定 | 第25-28页 |
| 2.3.2 远志糖酯的提取 | 第28-31页 |
| 2.4 总结 | 第31-32页 |
| 3 酸枣仁黄酮和皂苷提取工艺 | 第32-49页 |
| 3.1 引言 | 第32页 |
| 3.2 仪器与试剂 | 第32-33页 |
| 3.2.1 仪器 | 第32页 |
| 3.2.2 材料与试剂 | 第32-33页 |
| 3.3 实验方法、结果与讨论 | 第33-47页 |
| 3.3.1 斯皮诺素、酸枣仁皂苷A、酸枣仁皂苷B的测定 | 第33-37页 |
| 3.3.2 总黄酮的测定 | 第37-40页 |
| 3.3.3 总皂苷的测定 | 第40-43页 |
| 3.3.4 酸枣仁黄酮和皂苷的提取 | 第43-47页 |
| 3.4 总结 | 第47-49页 |
| 4 酸枣仁黄酮和皂苷分离纯化工艺 | 第49-58页 |
| 4.1 引言 | 第49页 |
| 4.2 仪器与试剂 | 第49-50页 |
| 4.2.1 仪器 | 第49页 |
| 4.2.2 材料与试剂 | 第49-50页 |
| 4.3 实验方法、结果与讨论 | 第50-57页 |
| 4.3.1 大孔树脂种类的选择 | 第50-51页 |
| 4.3.2 大孔树脂预处理 | 第51页 |
| 4.3.3 上样体积考察 | 第51-52页 |
| 4.3.4 上样流速考察 | 第52-53页 |
| 4.3.5 洗脱醇浓度考察 | 第53-54页 |
| 4.3.6 洗脱体积考察 | 第54页 |
| 4.3.7 洗脱流速考察 | 第54-55页 |
| 4.3.8 大孔树脂分离纯化酸枣仁黄酮和皂苷工艺参数 | 第55页 |
| 4.3.9 溶剂萃取 | 第55-56页 |
| 4.3.10 酸枣仁黄酮和皂苷分离纯化工艺验证 | 第56-57页 |
| 4.4 总结 | 第57-58页 |
| 5 催眠组分及配伍药效研究 | 第58-66页 |
| 5.1 引言 | 第58页 |
| 5.2 实验材料 | 第58-59页 |
| 5.2.1 动物 | 第58-59页 |
| 5.2.2 药品与试剂 | 第59页 |
| 5.3 实验方法 | 第59-60页 |
| 5.3.1 分组与给药 | 第59-60页 |
| 5.3.2 阈上剂量戊巴比妥钠协同试验 | 第60页 |
| 5.3.3 统计学分析 | 第60页 |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60-64页 |
| 5.4.1 对阈上剂量戊巴比妥钠致小鼠睡眠时间的影响 | 第60-62页 |
| 5.4.2 模型拟合 | 第62-64页 |
| 5.4.3 催眠优化方验证试验 | 第64页 |
| 5.5 总结 | 第64-66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4页 |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