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介孔镍钴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微生物电解池阴极反应中的应用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0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16页
        1.1.1 能源现状第14页
        1.1.2 氢能的优点第14页
        1.1.3 制氢技术的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 微生物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和构型第16-18页
        1.2.1 微生物电解池的的工作原理第16-17页
        1.2.2 MEC构型第17-18页
        1.2.3 MEC电极第18页
    1.3 阴极材料第18-23页
        1.3.1 镍基催化剂第19-21页
        1.3.2 复合过渡金属氧化物电极第21-23页
    1.4 过渡金属氧化物电极合成方法第23-27页
        1.4.1 介孔金属的合成方法第24-25页
        1.4.2 表面改性法第25页
        1.4.3 微波消解法第25-26页
        1.4.4 固体研磨法第26页
        1.4.5 双溶剂法第26-27页
    1.5 课题的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第27-30页
        1.5.1 课题的提出和意义第27-28页
        1.5.2 研究内容第28-30页
第二章 实验准备部分第30-40页
    2.1 实验原料第30页
    2.2 实验仪器第30-31页
    2.3 MEC装置第31-33页
        2.3.1 MEC实验装置第31-32页
        2.3.2 实验启动所需试剂及材料第32-33页
        2.3.3 电极材料预处理第33页
    2.4 催化剂的表征第33-35页
        2.4.1 催化剂物化性质表征第33-34页
        2.4.2 气体的分析检测方法第34页
        2.4.3 电化学表征第34-35页
    2.5 硬模板SBA-15 的制备及表征第35-40页
        2.5.1 SEM及TEM表征分析第35-36页
        2.5.2 N_2吸附表征及分析第36-37页
        2.5.3 XRD表征及分析第37-40页
第三章 不同浸渍方法制备微介孔氧化镍第40-52页
    3.1 催化剂的制备第40-41页
    3.2 催化剂的表征与分析第41-48页
        3.2.1 XRD分析第41-44页
        3.2.2 TG分析第44-45页
        3.2.3 N_2吸附-脱附曲线分析第45-47页
        3.2.4 TEM第47-48页
    3.3 催化剂的电化学活性评价第48-50页
        3.3.1 循环伏安曲线(CV)曲线图分析第48-49页
        3.3.2 MEC析氢性能第49-50页
    3.4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四章 镍掺杂量对微介孔镍钴氧化物以及MEC阴极析氢反应的影响第52-62页
    4.1 催化剂的制备第52页
    4.2 催化剂评价部分第52-59页
        4.2.1 XRD分析第52-55页
        4.2.2 N_2吸附脱附曲线第55-56页
        4.2.3 CV曲线分析第56-58页
        4.2.4 析氢量分析第58-59页
    4.3 本章小结第59-62页
第五章 焙烧温度对合成微介孔镍钴氧化物性能影响的研究第62-76页
    5.1 NiCo_2O_4催化剂的制备第62-63页
    5.2 催化剂的评价第63-73页
        5.2.1 XRD图第63-67页
        5.2.2 N_2吸附脱附图谱第67-69页
        5.2.3 TEM分析第69-70页
        5.2.4 热重分析第70-71页
        5.2.5 CV曲线第71-73页
    5.3 析氢量第73页
    5.4 本章小结第73-76页
第六章 KIT-6 为模板制备镍钴氧化物及焙烧容器的影响第76-84页
    6.1 实验部分第76-77页
        6.1.1 SBA-15 浸渍焙烧第76-77页
        6.1.2 硬模板KIT-6 的制备第77页
        6.1.3 浸渍和去除二氧化硅模板第77页
    6.2 表征分析第77-82页
        6.2.1 N_2吸附脱附分析第77-80页
        6.2.2 XRD表征第80-82页
        6.2.3 TEM分析第82页
    6.3 本章小结第82-84页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第84-86页
    7.1 结论第84-85页
    7.2 建议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96页
致谢第96-98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混合光合产氢菌群的筛选及其产氢特性的研究
下一篇:氮掺杂还原氧化石墨烯/多形貌Nano-Cu2O电极材料及其葡萄糖的电化学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