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汽车正面碰撞安全性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汽车正面碰撞安全性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汽车正面碰撞安全性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12页 |
1.2.2 国内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12-14页 |
1.3 汽车正面偏置碰撞安全性测试与评价 | 第14页 |
1.4 主要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14-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汽车有限元理论与驾乘人员损伤特征 | 第17-26页 |
2.1 汽车有限元基本理论 | 第17-18页 |
2.2 汽车偏置碰撞驾乘人员损伤特征 | 第18-25页 |
2.2.1 头部结构与损伤特征 | 第19-21页 |
2.2.2 颈部结构与损伤特征 | 第21-22页 |
2.2.3 胸部结构与损伤特征 | 第22-24页 |
2.2.4 大腿结构与损伤特征 | 第24-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驾驶员与前排乘员约束系统建模 | 第26-40页 |
3.1 汽车碰撞安全仿真软件简介 | 第26-30页 |
3.1.1 前后处理软件 | 第26-27页 |
3.1.2 汽车碰撞仿真软件LS-DYNA | 第27-30页 |
3.2 前排驾乘人员约束系统建模 | 第30-39页 |
3.2.1 标准Hybrid III 50th假人定位与姿势调整 | 第30-33页 |
3.2.2 三点式安全带建模 | 第33-37页 |
3.2.3 安全气囊建模 | 第37-3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建立带前排驾乘人员的轿车偏置碰撞模型 | 第40-50页 |
4.1 整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流程及原则 | 第40-41页 |
4.1.1 建模流程 | 第40页 |
4.1.2 选取单元类型 | 第40-41页 |
4.1.3 单元尺寸与质量 | 第41页 |
4.2 建立整车偏置碰撞模型 | 第41-47页 |
4.2.1 整车几何模型 | 第41-43页 |
4.2.2 模型格式转换与网格划分 | 第43页 |
4.2.3 建立偏置壁障模型 | 第43-44页 |
4.2.4 模型物理属性定义 | 第44页 |
4.2.5 模型边界条件定义 | 第44-46页 |
4.2.6 控制输出设置 | 第46-47页 |
4.3 整车偏置碰撞模型验证 | 第47-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轿车 40%偏置碰撞驾驶员与前排乘员损伤特征研究 | 第50-61页 |
5.1 整车 40%偏置碰撞安全性研究 | 第50-55页 |
5.1.1 整车运动分析 | 第50-51页 |
5.1.2 整车B柱加速度分析 | 第51-52页 |
5.1.3 整车A柱变形分析 | 第52-53页 |
5.1.4 前围板分析 | 第53-55页 |
5.2 驾驶员与前排乘员损伤特征研究 | 第55-60页 |
5.2.1 头部损伤特征分析 | 第55-56页 |
5.2.2 颈部损伤特征分析 | 第56-58页 |
5.2.3 胸部损伤特征分析 | 第58-59页 |
5.2.4 大腿损伤特征分析 | 第59-6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轿车 25%小偏置碰撞前排驾乘人员损伤特征研究 | 第61-68页 |
6.1 整车 25%小偏置碰撞试验标准及要求 | 第61页 |
6.2 整车 25%小偏置碰撞仿真模型建立与验证 | 第61-62页 |
6.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2-65页 |
6.3.1 整车加速度响应分析 | 第62-63页 |
6.3.2 假人头部响应分析 | 第63-64页 |
6.3.3 假人胸部响应分析 | 第64页 |
6.3.4 假人大腿骨关节损伤分析 | 第64-65页 |
6.4 整车 40%与 25%小偏置碰撞前排驾乘人员损伤性对比分析 | 第65-6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7.1 结论 | 第68-69页 |
7.2 展望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