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我国水资源危机 | 第12页 |
1.1.2 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1 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4 研究内容及目标 | 第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2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6 拟解决关键问题 | 第20-21页 |
2 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概况及水文水资源特征 | 第21-24页 |
2.1 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概况 | 第21页 |
2.2 喀斯特地区水文水资源特征 | 第21-24页 |
2.2.1 持有水分的介质特征 | 第22页 |
2.2.2 水量外排特征 | 第22页 |
2.2.3 水资源相互补给特点 | 第22页 |
2.2.4 水源间的转化特征 | 第22-24页 |
3 喀斯特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的划分 | 第24-40页 |
3.1 雨水开发利用模式 | 第24-26页 |
3.1.1 屋面集雨模式 | 第24-25页 |
3.1.2 坡面集雨模式 | 第25-26页 |
3.2 坡面水及沟谷水开发 | 第26-28页 |
3.2.1 拦、引收集坡面水及沟谷水工程 | 第26-27页 |
3.2.2 地表河低坝蓄水工程模式 | 第27-28页 |
3.3 裂隙水开发 | 第28-33页 |
3.3.1 围泉引水 | 第28-29页 |
3.3.2 隧洞“截”水 | 第29-31页 |
3.3.3 浅井提水 | 第31-32页 |
3.3.4 钻井取水 | 第32-33页 |
3.4 洞穴水开发 | 第33-35页 |
3.4.1 地下河天窗提水工程 | 第33-34页 |
3.4.2 地下河出口筑坝引水工程 | 第34页 |
3.4.3 堵洞成库 | 第34-35页 |
3.5 水资源联合开发模式 | 第35-40页 |
3.5.1 溶洼水库 | 第35-36页 |
3.5.2 地表、地下河汇流区低坝蓄水工程 | 第36-37页 |
3.5.3 地表、地下水库联合开发模式 | 第37-40页 |
4 水资源开发模式效益对比评价案例 | 第40-54页 |
4.1 模式样地介绍 | 第40-43页 |
4.1.1 溶洼水库模式—马官水库 | 第40-41页 |
4.1.2 地表河低坝蓄水模式—青山水库 | 第41-42页 |
4.1.3 地表、地下水库联合开发模式—出水洞地表、地下联合水库 | 第42-43页 |
4.2 喀斯特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综合效益评价模型 | 第43-54页 |
4.2.1 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效益对比评价的原则 | 第43-44页 |
4.2.2 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 第44-46页 |
4.2.3 研究方法及结果分析 | 第46-54页 |
5 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54-57页 |
5.1 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54-55页 |
5.1.1 水利设施不足导致缺水,当地生活用水难以得到保证. | 第54页 |
5.1.2 工程管理不到位,设备未进行有效利用 | 第54页 |
5.1.3 环境质量恶化突出,水资源保护工作重视度低 | 第54页 |
5.1.4 缺乏节水意识,缺少节水手段 | 第54-55页 |
5.1.5 水污染问题突出 | 第55页 |
5.2 典型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 第55-57页 |
5.2.1 认真做好水资源开发前的规划工作,加大开发力度 | 第55页 |
5.2.2 将各种水源合理调度保证各地水量正常供应 | 第55页 |
5.2.3 开发水资源的同时重视岩溶生态保护工作 | 第55-56页 |
5.2.4 提高当地人的节水教育,提高他们的节水意识 | 第56-5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7-58页 |
6.2 问题与展望 | 第58-59页 |
6.2.1 存在的问题 | 第58页 |
6.2.2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附录 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