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IPv6研究应用现状分析 | 第10-1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12-13页 |
第2章 IPv6网络协议分析 | 第13-24页 |
2.1 IPv4存在的若干问题及IPv6协议的特点和优势 | 第13-14页 |
2.1.1 IPv4存在的若干问题 | 第13页 |
2.1.2 IPv6协议的特点和优势 | 第13-14页 |
2.2 IPv6报文结构 | 第14-16页 |
2.2.1 IPv6基本报头 | 第14-16页 |
2.2.2 IPv6扩展报头 | 第16页 |
2.2.3 IPv6上层协议数据单元 | 第16页 |
2.3 IPv6的地址体系结构 | 第16-18页 |
2.3.1 IPv6地址的表示方式 | 第16-18页 |
2.3.2 IPv6地址的类型 | 第18页 |
2.4 ICMPv6协议 | 第18-20页 |
2.4.1 ICMPv6报文的类型和格式 | 第18-19页 |
2.4.2 ICMPv6错误报文 | 第19页 |
2.4.3 ICMPv6信息报文 | 第19-20页 |
2.5 IPv6路由技术 | 第20-21页 |
2.6 IPv6安全性 | 第21-23页 |
2.6.1 IPsec协议的体系结构 | 第21-22页 |
2.6.2 组成IPsec的三个重要协议 | 第22-23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IPv4/IPv6过渡技术 | 第24-32页 |
3.1 IPv6过渡机制概述 | 第24-25页 |
3.2 双栈技术 | 第25页 |
3.3 隧道技术 | 第25-28页 |
3.3.1 配置隧道 | 第26-27页 |
3.3.2 自动隧道 | 第27-28页 |
3.4 转换机制 | 第28-30页 |
3.5 几种过渡技术的比较 | 第3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4章 校园网过渡技术仿真实现 | 第32-53页 |
4.1 仿真实验环境的构建 | 第32-35页 |
4.2 实现局域网内IPv6主机的连通 | 第35-37页 |
4.2.1 实验环境及拓扑结构 | 第35页 |
4.2.2 IPv6主机连通性测试具体配置 | 第35-37页 |
4.2.3 其它操作系统的IPv6设置 | 第37页 |
4.3 实现NAT-PT技术仿真 | 第37-44页 |
4.3.1 静态NAT-PT仿真实验 | 第38-42页 |
4.3.2 动态NAT-PT仿真实验 | 第42-44页 |
4.4 实现IPv4/IPv6双协议栈技术仿真 | 第44-45页 |
4.5 实现隧道技术仿真 | 第45-49页 |
4.6 IPv6下的UDP通信测试 | 第49-51页 |
4.6.1 基于Windows环境的Socket接.编程 | 第49-50页 |
4.6.2 测试 | 第50-5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5章 某大学IPv6校园网过渡设计方案 | 第53-64页 |
5.1 校园网过渡需求 | 第53-54页 |
5.2 IPv6校园网过渡方案 | 第54-57页 |
5.2.1 核心校园网设计 | 第55-56页 |
5.2.2 纯IPv6网设计 | 第56-57页 |
5.3 方案实施 | 第57-58页 |
5.3.1 地址分配 | 第57-58页 |
5.3.2 设备选择 | 第58页 |
5.3.3 方案评价 | 第58页 |
5.4 IPv6应用部署的实现 | 第58-63页 |
5.4.1 域名系统DNS在IPv6下的实现 | 第59-61页 |
5.4.2 IPv6 Web服务器的实现 | 第61-62页 |
5.4.3 FTP在IPv6下的实现 | 第62-6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个人简历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