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现状及其危害 | 第13-16页 |
1.1.1 国内外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现状 | 第13-15页 |
1.1.2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 第15-16页 |
1.2 水体富营养化的生物防治技术 | 第16页 |
1.3 溶藻细菌的研究和发展 | 第16-19页 |
1.3.1 溶藻细菌种类 | 第17-18页 |
1.3.2 溶藻作用方式及溶藻机理 | 第18-19页 |
1.4 藻毒素的危害及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4.1 藻毒素的性质与危害 | 第19-20页 |
1.4.2 藻毒素的去除研究 | 第20页 |
1.4.3 微生物降解藻毒素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 | 第21-25页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22页 |
1.5.4 创新点 | 第22-25页 |
第二章 铜绿假单胞菌溶藻特性的研究 | 第25-36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5-29页 |
2.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25-26页 |
2.2.2 溶藻菌、藻种及其培养方式 | 第26-27页 |
2.2.3 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2.2.4 溶藻性能试验 | 第28-2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9-35页 |
2.3.1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曲线 | 第29-30页 |
2.3.2 铜绿假单胞菌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影响的观察 | 第30-31页 |
2.3.3 不同投加浓度对铜绿假单胞菌溶藻效果的影响 | 第31-32页 |
2.3.4 不同发酵时间对铜绿假单胞菌溶藻效果的影响 | 第32-33页 |
2.3.5 不同生长周期的藻对铜绿假单胞菌溶藻效果的影响 | 第33-34页 |
2.3.6 铜绿假单胞菌处理铜绿微囊藻后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34-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铜绿假单胞菌溶藻活性物质初步鉴定 | 第36-42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3.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36页 |
3.2.2 铜绿假单胞菌溶藻作用方式探究 | 第36-37页 |
3.2.3 铜绿假单胞菌溶藻活性物质初探 | 第37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7-41页 |
3.3.1 铜绿假单胞菌溶藻作用方式探究 | 第37-38页 |
3.3.2 鼠李糖脂对藻生长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3 经乙醇沉淀后的发酵液对藻生长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4 经不同有机溶剂萃取后的发酵液对藻生长的影响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铜绿假单胞菌溶藻机理研究 | 第42-54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2-45页 |
4.2.1 溶藻菌、藻种及其培养条件 | 第42页 |
4.2.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42-43页 |
4.2.3 藻细胞内可溶性蛋白和总糖的测定 | 第43-44页 |
4.2.4 藻细胞胞内抗氧化酶活的变化 | 第44页 |
4.2.5 藻细胞中离子代谢的影响 | 第44-45页 |
4.2.6 溶藻过程中细胞微观结构的变化 | 第45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5-53页 |
4.3.1 发酵液对藻细胞内蛋白和糖类的影响 | 第45-46页 |
4.3.2 发酵液对藻细胞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 第46-47页 |
4.3.3 发酵液对藻细胞中ROS的影响 | 第47-49页 |
4.3.4 发酵液对藻细胞离子代谢的影响 | 第49-51页 |
4.3.5 溶藻过程中细胞微观结构的变化 | 第51-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血红密孔菌对残余藻毒素的降解研究 | 第54-64页 |
5.1 引言 | 第54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54-57页 |
5.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54-55页 |
5.2.2 溶藻后体系中胞外残余MC-LR浓度测定 | 第55页 |
5.2.3 血红密孔菌对MC-LR降解性能探究 | 第55-56页 |
5.2.4 血红密孔菌对MC-LR的吸附/降解特性 | 第56页 |
5.2.5 降解后体系中残余MC-LR的分布 | 第56-57页 |
5.2.6 胞外酶、胞内酶对MC-LR的降解 | 第57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7-63页 |
5.3.1 MC-LR标准曲线绘制 | 第57-58页 |
5.3.2 溶藻后胞外残余MC-LR浓度测定 | 第58页 |
5.3.3 处理时间对血红密孔菌去除MC-LR的影响 | 第58-59页 |
5.3.4 MC-LR初始浓度对血红密孔菌去除MC-LR的影响 | 第59页 |
5.3.5 初始pH值对血红密孔菌去除MC-LR的影响 | 第59-60页 |
5.3.6 血红密孔菌对MC-LR的吸附/降解特性 | 第60-61页 |
5.3.7 降解后体系中残余MC-LR的分布 | 第61-62页 |
5.3.8 胞外酶、胞内酶对MC-LR的降解 | 第62-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附件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