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绪论 | 第14-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8页 |
1.1.1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简介 | 第14页 |
1.1.2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环境污染特征 | 第14-18页 |
1.2 污染场地中的降解吸附迁移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2.1 降解行为 | 第18页 |
1.2.2 吸附行为 | 第18-19页 |
1.2.3 迁移行为 | 第19页 |
1.3 氟喹诺酮类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4 抗性基因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5 污染场地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6 论文选题及工作内容 | 第23-26页 |
1.6.1 研究意义 | 第23页 |
1.6.2 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23-24页 |
1.6.3 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2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生态风险评价 | 第26-37页 |
2.1 三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地表水中风险评价 | 第26-32页 |
2.1.1 研究方法 | 第26-29页 |
2.1.2 结果与讨论 | 第29-32页 |
2.2 三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土壤生态风险评价 | 第32-36页 |
2.2.1 研究方法 | 第32-35页 |
2.2.2 结果与讨论 | 第35-3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3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抗性基因风险评价 | 第37-49页 |
3.1 抗性基因的风险来源与传播途径 | 第37-38页 |
3.2 超级细菌抗性基因累积研究 | 第38-41页 |
3.3 建立抗生素抗性基因风险评价模型 | 第41-48页 |
3.3.1 指标体系 | 第41-43页 |
3.3.2 确定指标权重及分值 | 第43-45页 |
3.3.3 评分标准 | 第45-46页 |
3.3.4 相对风险值 | 第46页 |
3.3.5 评价流程 | 第46-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4 污染场地中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污染行为研究 | 第49-64页 |
4.1 主要的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49-51页 |
4.1.1 供试材料 | 第49页 |
4.1.2 主要供试仪器 | 第49-50页 |
4.1.3 主要供试试剂 | 第50-51页 |
4.1.4 高效液相色谱操作方法 | 第51页 |
4.2 吸附机理研究 | 第51-57页 |
4.2.1 试验方法 | 第51-52页 |
4.2.2 结果与讨论 | 第52-57页 |
4.3 包气带迁移规律研究 | 第57-63页 |
4.3.1 试验方法 | 第57-58页 |
4.3.2 结果与讨论 | 第58-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5 污染场地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控制研究 | 第64-74页 |
5.1 主要材料与仪器 | 第64-65页 |
5.1.1 供试材料 | 第64页 |
5.1.2 主要供试仪器 | 第64页 |
5.1.3 主要供试试剂 | 第64页 |
5.1.4 高效液相色谱操作方法 | 第64-65页 |
5.2 吸附材料的筛选 | 第65-66页 |
5.2.1 研究方法 | 第65页 |
5.2.2 结果与讨论 | 第65-66页 |
5.3 活性炭吸附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机理研究 | 第66-70页 |
5.3.1 试验方法 | 第66-67页 |
5.3.2 结果与讨论 | 第67-70页 |
5.4 超声再生活性炭去除水中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研究 | 第70-73页 |
5.4.1 试验方法 | 第70-71页 |
5.4.2 结果与讨论 | 第71-7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6 结论 | 第74-77页 |
6.1 结论 | 第74-75页 |
6.2 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