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不同赋存形态汞的生物有效性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9页 |
1.1 引言 | 第15页 |
1.2 汞概述 | 第15-19页 |
1.2.1 汞的理化性质 | 第15页 |
1.2.2 汞的来源 | 第15-16页 |
1.2.3 汞的毒性及其机理 | 第16-17页 |
1.2.4 汞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 第17-19页 |
1.3 土壤汞的概述 | 第19-20页 |
1.3.1 土壤汞污染的现状 | 第19-20页 |
1.3.2 土壤汞污染的修复方法 | 第20页 |
1.4 土壤中不同赋存形态的汞 | 第20-21页 |
1.4.1 土壤中汞的赋存形态 | 第20-21页 |
1.4.2 土壤中汞的各赋存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 第21页 |
1.5 土壤矿物对汞的吸附累积研究 | 第21-23页 |
1.5.1 吸附解吸机理 | 第21-22页 |
1.5.2 影响吸附因素 | 第22-23页 |
1.5.3 土壤对汞吸附的数学模型 | 第23页 |
1.6 土壤汞的生物有效性与评价方法 | 第23-26页 |
1.6.1 土壤中汞的生物有效性 | 第23-24页 |
1.6.2 评价方法 | 第24-25页 |
1.6.3 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 第25-26页 |
1.7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 第26-29页 |
1.7.1 研究意义 | 第26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7.3 技术实施路线 | 第27-29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9-35页 |
2.1 仪器与试剂 | 第29-30页 |
2.2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30-31页 |
2.2.1 土壤pH的测定 | 第30-31页 |
2.2.2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 | 第31页 |
2.3 汞的提取测定 | 第31-33页 |
2.3.1 土壤中总汞的提取 | 第32页 |
2.3.2 土壤中不同赋存形态汞的提取 | 第32-33页 |
2.3.3 水质中汞的测定 | 第33页 |
2.4 实验仪器条件及数据分析 | 第33-35页 |
第三章 不同赋存形态汞的累积规律研究 | 第35-51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3.2.2 设计思路 | 第35页 |
3.2.3 实验方案设计 | 第35-36页 |
3.3 不同模拟土壤矿物的等温特性吸附研究 | 第36-41页 |
3.3.1 吸附等温线 | 第37-38页 |
3.3.2 等温吸附线性方程的拟合 | 第38-41页 |
3.4 不同模拟土壤矿物的动力学吸附特性研究 | 第41-49页 |
3.4.1 动力学吸附曲线 | 第41-43页 |
3.4.2 吸附动力学方程拟合 | 第43-49页 |
3.5 竞争性吸附实验探究 | 第49页 |
3.6 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土壤中汞的不同赋存形态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 | 第51-63页 |
4.1 引言 | 第5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1-52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51页 |
4.2.2 实验方案设计 | 第51-5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2-61页 |
4.3.1 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 | 第52页 |
4.3.2 供试土壤特征 | 第52-53页 |
4.3.3 外源汞在土壤中形态分布 | 第53-58页 |
4.3.4 土壤中汞的各赋存形态的相互转化关系 | 第58-59页 |
4.3.5 土壤含水量对形态分布的探究 | 第59-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不同赋存形态汞的生物有效性研究 | 第63-71页 |
5.1 引言 | 第63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63-64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63页 |
5.2.2 实验方案设计 | 第63-64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4-69页 |
5.3.1 模拟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 | 第64-65页 |
5.3.2 同汞污染浓度下土壤中植物生长情况 | 第65-66页 |
5.3.3 植物的发芽率 | 第66-67页 |
5.3.4 模拟土壤中汞的形态分布 | 第67-68页 |
5.3.5 土壤形态与植物中总汞的之间的关系 | 第68-69页 |
5.4 小结 | 第69-7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1-73页 |
6.1 结论 | 第71-72页 |
6.2 建议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作者与导师简介 | 第81-82页 |
附件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