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

人格权商品化问题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10-15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页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3-15页
        1.3.1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3.2 研究方法第14-15页
2 人格权商品化理论综述第15-23页
    2.1 人格权概述第15-16页
        2.1.1 人格权的概念第15页
        2.1.2 人格权的性质第15-16页
        2.1.3 人格权的分类第16页
    2.2 人格权商品化概述第16-21页
        2.2.1 人格权商品化概念第16-17页
        2.2.2 人格权商品化的法律属性第17-18页
        2.2.3 人格权商品化的主体第18-19页
        2.2.4 人格权商品化的客体第19-20页
        2.2.5 人格权商品化的法律表现形式第20-21页
    2.3 本章小结第21-23页
3 人格权商品化的正当性分析第23-28页
    3.1 人格权商品化是社会发展的需求第23-24页
        3.1.1 市场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结果第23页
        3.1.2 民众权利意识不断提升的必然要求第23-24页
    3.2 人格权商品化是理论发展的需求第24-25页
        3.2.1 财产权劳动理论第24页
        3.2.2 社会公平理论第24-25页
        3.2.3 消费者权利保护理论第25页
        3.2.4 人格自由理论第25页
    3.3 人格权商品化有坚实的法律依据第25-26页
        3.3.1 宪法依据第25-26页
        3.3.2 民法依据第26页
    3.4 人格权商品化的现实意义第26-27页
    3.5 本章小结第27-28页
4 我国对人格权商品化的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第28-33页
    4.1 我国对人格权商品化的保护现状第28-29页
        4.1.1 《著作权法》对人格权商品化的保护第28页
        4.1.2 《商标法》对人格权商品化的保护第28页
        4.1.3 《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人格权商品化的保护第28页
        4.1.4 《民法通则》对人格权商品化的保护第28-29页
        4.1.5 《侵权责任法》对人格权商品化的保护第29页
    4.2 我国对人格权商品化保护存在的问题第29-32页
        4.2.1 人格权商品化适用范围不全面第29-30页
        4.2.2 对人格权权能和属性认识不清晰第30页
        4.2.3 对人格权商品化限制不明确第30-31页
        4.2.4 侵权救济制度不完善第31-32页
    4.3 本章小结第32-33页
5 人格权商品化的域外考察及对我国的启示第33-41页
    5.1 人格权商品化的域外考察第33-38页
        5.1.1 美国的公开权制度第33-35页
        5.1.2 德国的统一权利保护模式第35-36页
        5.1.3 日本的商业形象权制度第36-38页
    5.2 人格权商品化域外考察对我国的启示第38-39页
        5.2.1 在人格权框架内解决人格权商品化问题第38-39页
        5.2.2 对传统人格权理论整合重构第39页
        5.2.3 对人格权商品化的必要限制第39页
        5.2.4 禁令救济方式的引入第39页
    5.3 本章小结第39-41页
6 完善我国人格权商品化制度的对策第41-49页
    6.1 扩大人格权商品化的适用范围第41-43页
        6.1.1 扩充人格权商品化主体的范围第41-42页
        6.1.2 确认对声音、相似形象等人格权标识的权利第42-43页
    6.2 明确人格权权能和属性第43-44页
        6.2.1 对人格权中经济利益的内涵予以确认第43-44页
        6.2.2 对部分人格权的可转让性与可继承性予以确认第44页
    6.3 对人格权商品化进行合理限制第44-46页
        6.3.1 公序良俗的限制第44-45页
        6.3.2 合理使用的限制第45页
        6.3.3 权利穷竭原则的限制第45页
        6.3.4 期限的限制第45-46页
    6.4 健全侵权救济制度第46-48页
        6.4.1 人格权商品化侵权行为的认定第46-47页
        6.4.2 人格权商品化侵权的救济方式第47-48页
    6.5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结论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3-54页
致谢第54-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隐私权与知情权冲突问题研究
下一篇:我国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