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A模型的耕地规划研究--以河南省兰考县为例
| 致谢 | 第4-8页 |
| 摘要 | 第8-10页 |
| 1 绪论 | 第10-16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页 |
| 1.2 相关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 1.2.1 耕地划定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 1.2.2 元胞自动机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 1.2.3 简要评述 | 第13页 |
| 1.3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1.4.2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 2 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 2.1 耕地资源稀缺理论 | 第16页 |
| 2.2 土地区位理论 | 第16页 |
| 2.3 土地质量观 | 第16页 |
| 2.4 人地协调及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6-17页 |
| 3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 第17-19页 |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17-18页 |
| 3.1.1 自然地理条件 | 第17-18页 |
| 3.1.2 社会经济条件 | 第18页 |
| 3.1.3 2009 年耕地概况 | 第18页 |
| 3.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18-19页 |
| 3.2.1 数据来源 | 第18页 |
| 3.2.2 数据处理 | 第18-19页 |
| 4 耕地保护规模目标 | 第19-23页 |
| 4.1 耕地需求量 | 第19-22页 |
| 4.1.1 粮食需求量 | 第19-22页 |
| 4.1.2 耕地需求量 | 第22页 |
| 4.2 耕地保护目标的确定 | 第22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5 土地适宜性CA模拟系统开发 | 第23-27页 |
| 5.1 目标要求 | 第23页 |
| 5.2 集成方式 | 第23-24页 |
| 5.3 算法设计 | 第24-25页 |
| 5.3.1 功能需求 | 第24页 |
| 5.3.2 算法设计与实现 | 第24-25页 |
| 5.4 系统优势 | 第25-26页 |
| 5.5 用户界面 | 第26页 |
| 5.6 数据要求 | 第26页 |
| 5.7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6 土地适耕性评价 | 第27-39页 |
| 6.1 耕地适宜性评价 | 第27-36页 |
| 6.1.1 评价单元的划分 | 第27页 |
| 6.1.2 评价因子的选取 | 第27-31页 |
| 6.1.3 评价指标分值化处理 | 第31-32页 |
| 6.1.4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 第32-35页 |
| 6.1.5 耕地适宜性评价 | 第35-36页 |
| 6.2 空间邻域适宜性评价 | 第36-37页 |
| 6.3 土地适耕性评价 | 第37-38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7 限制性约束分析及竞争优势分析 | 第39-43页 |
| 7.1 地貌条件约束 | 第39页 |
| 7.2 城镇发展区条件约束 | 第39页 |
| 7.3 生态条件约束 | 第39-40页 |
| 7.3.1 河流生态保护区 | 第39页 |
| 7.3.2 生态林地 | 第39-40页 |
| 7.4 地类条件约束 | 第40-41页 |
| 7.5 竞争优势分析 | 第41-42页 |
| 7.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8 耕地规划模拟、分析及验证 | 第43-47页 |
| 8.1 耕地规划模拟 | 第43页 |
| 8.2 模拟结果分析 | 第43-45页 |
| 8.3 模拟结果验证 | 第45-46页 |
| 8.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9 结论及讨论 | 第47-48页 |
| 9.1 结论 | 第47页 |
| 9.2 讨论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 ABSTACT | 第53-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