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7页 |
摘要 | 第7-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1.1 耕作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 第9-10页 |
1.2 施肥及施肥技术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 第10页 |
1.3 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影响的研究 | 第10页 |
1.4 土壤容重的研究 | 第10页 |
1.5 土壤团聚体的研究 | 第10-11页 |
1.6 土壤微生物的研究 | 第11-12页 |
2 引言 | 第12-13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3-17页 |
3.1 试验材料与设计 | 第13-15页 |
3.2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15-16页 |
3.2.1 土壤物理性状的测定 | 第15页 |
3.2.2 土壤养分含量的测定 | 第15-16页 |
3.2.3 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碳氮的测定 | 第16页 |
3.2.4 植株氮素利用效率的测定 | 第16页 |
3.2.5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测定 | 第16页 |
3.3 数据分析 | 第16-17页 |
4 结果分析 | 第17-32页 |
4.1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物质生产、经济效益的影响 | 第17-19页 |
4.1.1 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17页 |
4.1.2 不同栽培模式的成本分析 | 第17-18页 |
4.1.3 经济技术指标的分析 | 第18页 |
4.1.4 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动态 | 第18-19页 |
4.2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土壤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19-23页 |
4.2.1 对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19-20页 |
4.2.2 对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20页 |
4.2.3 对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 第20-21页 |
4.2.4 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 第21-22页 |
4.2.5 对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 第22-23页 |
4.3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不同地点的冬小麦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 第23-30页 |
4.3.1 对不同地点土壤容重的影响 | 第23-24页 |
4.3.2 对不同地点土壤非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 第24-27页 |
4.3.3 对不同地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 第27-30页 |
4.4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第30-32页 |
4.4.1 对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第30页 |
4.4.2 对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的影响 | 第30-32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32-36页 |
5.1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物质生产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 第32页 |
5.2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 第32-34页 |
5.2.1 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 第32-33页 |
5.2.2 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5.3 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碳氮量的影响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5页 |
ABSTRACT | 第45-48页 |
附录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