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地基基础论文--桩基及深基础论文--桩基论文

抗滑桩加固边坡的数值模拟分析及应用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1页
    1.1 引言第10-11页
    1.2 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第11-14页
    1.3 边坡稳定性计算分析方法的研究第14-16页
        1.3.1 极限平衡法第14-15页
        1.3.2 有限元分析法第15-16页
    1.4 国内外抗滑桩加固边坡的应用及研究第16-18页
        1.4.1 抗滑桩的应用第16-17页
        1.4.2 理论研究第17-18页
        1.4.3 实验研究第18页
    1.5 课题主要存在和解决的问题第18-19页
        1.5.1 主要存在问题第18-19页
        1.5.2 解决的主要问题第19页
    1.6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及内容第19-21页
        1.6.1 本文技术路线第19页
        1.6.2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9-21页
第二章 边坡土体的数值模型理论基础第21-33页
    2.1 引言第21页
    2.2 ABAQUS软件简介第21-22页
    2.3 边坡土体的本构模型第22-26页
        2.3.1 有限元计算模型基本方程第22-25页
        2.3.2 本构模型第25-26页
    2.4 地应力平衡在边坡数值计算中重要作用第26-27页
    2.5 土体接触特性及算法第27-32页
        2.5.1 土体的接触特性第27-30页
        2.5.2 接触算法第30-32页
    2.6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边坡稳定性计算分析方法的研究第33-43页
    3.1 引言第33-34页
    3.2 计算模型中参数的实验研究第34-38页
        3.2.1 计算模型参数第34页
        3.2.2 边坡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的常规试验研究结果第34-38页
    3.3 有限元模型强度折减方法的实现第38-42页
        3.3.1 强度折减技术的基本理论第38-39页
        3.3.2.利用强度折减技术的优势第39页
        3.3.3 有限元强度折减技术的应用条件第39-40页
        3.3.4 算例分析第40-42页
    3.4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抗滑桩的数值模拟分析第43-58页
    4.1 引言第43页
    4.2 抗滑桩的设计与计算第43-44页
        4.2.1 抗滑桩的设计原则第43页
        4.2.2 抗滑桩加固边坡的计算程序第43-44页
    4.3 比较圆形和矩形截面桩的抗滑效果第44-50页
        4.3.1 模型尺寸和桩土参数的选取第44-46页
        4.3.2 模型实体单元及边界条件的选择第46页
        4.3.3 圆形和矩形截面桩的计算结果对比分析第46-50页
    4.4 最优桩位和合理桩间距的确定第50-55页
        4.4.1 边坡桩位变化的计算模型建立第51页
        4.4.2 探究不同桩位对边坡安全系数的影响第51-55页
    4.5 不同桩长的分析第55-57页
    4.6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五章 工程实例方案分析第58-76页
    5.1 引言第58页
    5.2 工程概况第58-61页
        5.2.1 勘查区的地形、地貌分布第59页
        5.2.2 地质环境条件第59-60页
        5.2.3 工程地质条件第60-61页
    5.3 滑坡的分布特征及其研究区段第61-62页
        5.3.1 坡体发生滑坡的区段第61页
        5.3.2 边坡土体计算参数第61页
        5.3.3 模型的建立及边界条件第61-62页
    5.4 坡体自然条件下的稳定性分析第62-65页
        5.4.1 计算理论第62-64页
        5.4.2 潜在滑移面位置的确定第64-65页
    5.5 治理H1号坡体方案的比选第65-73页
        5.5.1 坡体的支档结构参数第65-66页
        5.5.2 不同工况的计算分析第66-70页
        5.5.3 不同工况下的监测数值与模拟对比分析第70-73页
    5.6 抗滑桩工程与削坡工程施工第73-75页
        5.6.1 抗滑桩工程施工第73-74页
        5.6.2 削坡工程施工第74-75页
    5.7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6-78页
    6.1 本文结论第76-77页
    6.2 展望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3页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第83-84页
致谢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扶桑绵粉蚧应对抗性棉花品种的取食行为和分子机制
下一篇:基于物联网的家居智能化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