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发展性资助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9页 |
1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2 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8页 |
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1 大学生发展性资助概述 | 第19-31页 |
1.1 大学生发展性资助核心概念 | 第19-20页 |
1.1.1 资助 | 第19页 |
1.1.2 发展性资助 | 第19-20页 |
1.1.3 大学生发展性资助 | 第20页 |
1.2 大学生发展性资助特征 | 第20-22页 |
1.2.1 主体性 | 第21页 |
1.2.2 多样性 | 第21页 |
1.2.3 实践性 | 第21-22页 |
1.2.4 可持续性 | 第22页 |
1.3 大学生发展性资助结构 | 第22-27页 |
1.3.1 目标结构 | 第23-25页 |
1.3.2 路径结构 | 第25-27页 |
1.4 大学生发展性资助功能 | 第27-31页 |
1.4.1 引导功能 | 第27-28页 |
1.4.2 激发功能 | 第28页 |
1.4.3 塑造功能 | 第28-29页 |
1.4.4 提升功能 | 第29-31页 |
2 大学生发展性资助的理论基础与个案分析 | 第31-39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31-36页 |
2.1.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31-33页 |
2.1.2 科学发展观 | 第33-34页 |
2.1.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第34-35页 |
2.1.4 马丁·特罗的教育大众化理论 | 第35-36页 |
2.2 个案分析 | 第36-39页 |
2.2.1 浙江外国语学院品牌创业型勤工助学项目 | 第36-37页 |
2.2.2 广西师范大学发展性资助品牌项目 | 第37-38页 |
2.2.3 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5S”模式 | 第38-39页 |
3 大学生发展性资助的成效与不足 | 第39-45页 |
3.1 大学生发展性资助的成效 | 第39-41页 |
3.1.1 形成了多元资助理念 | 第39页 |
3.1.2 创建了素质培养项目 | 第39-40页 |
3.1.3 丰富了技能培训途径 | 第40-41页 |
3.2 大学生发展性资助的不足 | 第41-45页 |
3.2.1 资助观念不够先进 | 第41-42页 |
3.2.2 资助目标不够明确 | 第42-43页 |
3.2.3 资助体系不够健全 | 第43页 |
3.2.4 资助途径不够广泛 | 第43-45页 |
4 完善大学生发展性资助的对策 | 第45-64页 |
4.1 更新大学生发展性资助观念 | 第45-48页 |
4.1.1 政府按照共享理念改革资助政策 | 第45-46页 |
4.1.2 高校按照协调理念创新资助观念 | 第46-47页 |
4.1.3 学生按照主体意识转变受助思想 | 第47-48页 |
4.2 明确大学生发展性资助目标 | 第48-50页 |
4.2.1 个别资助与普遍资助相结合 | 第48页 |
4.2.2 阶段效果与持续效果相协调 | 第48-49页 |
4.2.3 物质解困与能力发展相统一 | 第49-50页 |
4.3 健全大学生发展性资助体系 | 第50-55页 |
4.3.1 引导体系 | 第50-51页 |
4.3.2 项目体系 | 第51-53页 |
4.3.3 管理体系 | 第53-54页 |
4.3.4 评估体系 | 第54-55页 |
4.4 创新大学生发展性资助机制 | 第55-57页 |
4.4.1 动态监控 | 第55-56页 |
4.4.2 双向互动 | 第56页 |
4.4.3 社会支持 | 第56-57页 |
4.5 拓展大学生发展性资助途径 | 第57-64页 |
4.5.1 健全品德培养方式 | 第57-58页 |
4.5.2 完善科普激励措施 | 第58-60页 |
4.5.3 强化身心健康资助 | 第60-61页 |
4.5.4 加大创新创业资助 | 第61-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作者简历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