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2 《所罗门之歌》的译介和研究状况 | 第11-15页 |
| 1.3 空间批评与身份认同理论 | 第15-22页 |
| 1.3.1 空间批评理论阐释 | 第15-18页 |
| 1.3.2 空间理论与身份认同的契合 | 第18-22页 |
| 第2章 《所罗门之歌》地志层空间与身份认同 | 第22-33页 |
| 2.1 地志空间与身份认同的隐喻模式 | 第23-27页 |
| 2.1.1 黑白种族对社区归属权的争夺 | 第24-26页 |
| 2.1.2 戴德一世被剥夺的家园与身份认同 | 第26-27页 |
| 2.2 地志空间与身份认同的抗衡模式 | 第27-32页 |
| 2.2.1 派拉特对黑人空间的坚守 | 第28-30页 |
| 2.2.2 吉他与白人的冲突与反思 | 第30-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3章 《所罗门之歌》话语层空间与身份认同 | 第33-43页 |
| 3.1 戴德一世的姓名 | 第33-35页 |
| 3.2 戴德二世去不掉的黑人烙印 | 第35-41页 |
| 3.2.1 戴德二世与黑人同胞的交往——身份的迷失 | 第35-38页 |
| 3.2.2 戴德二世与家人的关系——亲人的受压抑与自我身份的迷失 | 第38-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 第4章 《所罗门之歌》时空层空间与身份归宿 | 第43-50页 |
| 4.1 奶娃从北到南的寻根之旅——“第三空间”构架 | 第43-47页 |
| 4.2 飞向“第三空间”——《所罗门之歌》中的“飞翔”主题与西方文明的碰撞 | 第47-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结论 | 第50-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