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套管损坏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2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8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标准层套损特征与区域地质特征分析 | 第20-34页 |
2.1 标准层套损状况特征 | 第20-27页 |
2.1.1 萨中开发区套损情况简述 | 第20-23页 |
2.1.2 标准层套损的区域集中性 | 第23-25页 |
2.1.3 标准层套损的时间集中性 | 第25-26页 |
2.1.4 区域间压差与标准层套损的相关性 | 第26-27页 |
2.2 萨中开发区地质特征及标准层岩性特征 | 第27-33页 |
2.2.1 萨中开发区地质特征 | 第27-29页 |
2.2.2 萨中开发区标准层岩性特征及化石组成 | 第29-32页 |
2.2.3 萨中开发区地质特征与标准层成片套损的关系 | 第32-3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实验区岩石力学参数实验测试 | 第34-55页 |
3.1 实验区实验岩样的制备 | 第34-35页 |
3.2 实验区岩样巴西劈裂实验 | 第35-39页 |
3.2.1 实验标准岩样描述 | 第35-36页 |
3.2.2 巴西劈裂实验原理 | 第36-38页 |
3.2.3 巴西劈裂实验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3.3 实验区实验岩样抗剪切强度测试 | 第39-43页 |
3.3.1 抗剪切实验标准岩样特征描述 | 第39-41页 |
3.3.2 抗剪切实验原理 | 第41-42页 |
3.3.3 抗剪切实验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3.4 常规单轴、三轴压缩实验 | 第43-54页 |
3.4.1 压缩实验标准岩样特征描述 | 第43-45页 |
3.4.2 缩实验测试原理 | 第45-48页 |
3.4.3 压缩实验结果分析 | 第48-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标准层套管剪切损坏的力学机理研究 | 第55-73页 |
4.1 标准层地层进水域形成机理研究 | 第55-63页 |
4.1.1 标准层地层进水通道分析 | 第56-58页 |
4.1.2 标准层进水域形成注入压力研究 | 第58-63页 |
4.2 地层上抬机理分析 | 第63-66页 |
4.2.1 标准层上抬的原因分析 | 第63-65页 |
4.2.2 地层上抬量的计算 | 第65-66页 |
4.3 标准层套管剪切损坏机理研究 | 第66-71页 |
4.3.1 地层上抬引起标准层弱界面破坏的力学机理 | 第66-67页 |
4.3.2 标准层地层滑移剪切破坏套管机理 | 第67-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五章 标准层成片套损区数值模拟研究 | 第73-97页 |
5.1 数值模型计算的理论基础 | 第73-78页 |
5.1.1 岩石有效应力方程 | 第73-75页 |
5.1.2 渗流力学基本方程 | 第75-76页 |
5.1.3 单元体有限元方程 | 第76-78页 |
5.2 数值多孔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78-80页 |
5.3 实验区嫩二段地层滑移量的数值模拟计算 | 第80-86页 |
5.3.1 实验区地层压力的选取 | 第80-84页 |
5.3.2 实验区地层滑移量的模拟计算 | 第84-86页 |
5.4 嫩二段地层滑移量影响因素分析 | 第86-96页 |
5.4.1 油层上部地层厚度对地层滑移量的影响 | 第87-89页 |
5.4.2 标准层相对位置对地层滑移量的影响 | 第89-90页 |
5.4.3 区域中心距离对地层滑移量的影响 | 第90-91页 |
5.4.4 泊松比对地层滑移量的影响 | 第91-92页 |
5.4.5 弹性模量对地层滑移量的影响 | 第92页 |
5.4.6 上下泥岩弹性模量的比值对地层滑移量的影响 | 第92-93页 |
5.4.7 上下泥岩泊松比的比值对地层滑移量的影响 | 第93-9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六章 防止标准层套损的区域间压差界限研究 | 第97-105页 |
6.1 地层压差计算方法 | 第97-98页 |
6.2 区域安全压差的确定方法 | 第98-103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结论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4-115页 |
致谢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