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引言 | 第16-18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8-37页 |
第一节 中医对脾的认识 | 第18-22页 |
一、中医对脾解剖结构的认识 | 第18页 |
二、脾生理功能的中医认识 | 第18-22页 |
第二节 脾气虚证的现代研究 | 第22-26页 |
一、消化吸收功能 | 第23-25页 |
二、免疫系统 | 第25页 |
三、能量代谢 | 第25-26页 |
四、脾虚与其他系统的关系 | 第26页 |
第三节 脾虚与唾液的关系 | 第26-29页 |
一、动物实验研究 | 第26-27页 |
二、基础医学研究 | 第27-28页 |
三、临床研究 | 第28-29页 |
第四节 脾虚与慢性浅表性胃炎及重症肌无力的关系 | 第29-31页 |
一、脾虚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关系 | 第29-30页 |
二、脾虚与重症肌无力的关系 | 第30-31页 |
第五节 中医对唾液的认识 | 第31-32页 |
一、脾主涎的生理 | 第32页 |
二、脾主涎的病理 | 第32页 |
第六节 现代医学对唾液的认识 | 第32-35页 |
一、唾液简介 | 第32-34页 |
二、唾液蛋白的相关研究 | 第34-35页 |
第七节 脾虚与sAA的相关性研究 | 第35-37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37-48页 |
前言 | 第37页 |
第一节 受试者概况 | 第37-41页 |
第二节 患者基本情况及证候分析 | 第41-48页 |
第三章 sAA活性变化观察 | 第48-57页 |
第一节 sAA活性检测方法 | 第48-54页 |
一、试剂与仪器 | 第48-49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49-51页 |
三、结果 | 第51-53页 |
四、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二节 脾气虚证临床表现与sAA活性改变的关联性研究 | 第54-57页 |
一、资料与方法 | 第54页 |
二、结果 | 第54-55页 |
三、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sAA N-糖基化程度的研究 | 第57-84页 |
第一节 sAA N-糖蛋白表达观察 | 第57-61页 |
一、试剂与仪器 | 第57-58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58页 |
三、实验结果 | 第58-60页 |
四、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二节 sAA N-糖链亚型结构研究 | 第61-72页 |
一、材料与方法 | 第61-66页 |
二、结果 | 第66-71页 |
三、小结 | 第71-72页 |
第三节 植物凝集素筛选 | 第72-80页 |
一、材料与方法 | 第73页 |
二、实验步骤 | 第73-75页 |
三、芯片实验 | 第75-76页 |
四、实验结果分析 | 第76-80页 |
五、小结 | 第80页 |
第四节 MG各证型患者糖基化水平检测 | 第80-84页 |
一、材料与方法 | 第80-81页 |
二、结果 | 第81-82页 |
三、小结 | 第82-84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84-90页 |
一、讨论 | 第84-88页 |
二、结论 | 第88-89页 |
三、创新性 | 第89页 |
四、不足与展望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100页 |
附录 | 第100-108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详细摘要 | 第110-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