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汞的性质、来源及危害 | 第11-12页 |
1.1.1 汞的性质 | 第11页 |
1.1.2 汞的来源 | 第11-12页 |
1.1.3 汞的危害 | 第12页 |
1.2 燃煤电厂汞排放估算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2.1 燃煤过程汞的迁移转化 | 第12-13页 |
1.2.2 汞在燃煤电厂固态产物中的分布 | 第13-14页 |
1.2.3 燃煤电厂汞排放估算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3 燃煤电厂脱硫石膏二次释放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3.1 脱硫石膏中汞的赋存形态 | 第17页 |
1.3.2 脱硫石膏中汞的稳定化研究 | 第17-18页 |
1.4 课题目标及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燃煤电厂固废中汞分布特征及排放量估算 | 第20-29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0-21页 |
2.2.1 样品采集 | 第20页 |
2.2.2 样品处理 | 第20-21页 |
2.2.3 汞的测定 | 第2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1-28页 |
2.3.1 发电燃煤汞含量 | 第21页 |
2.3.2 发电燃煤过程中汞的迁移 | 第21-22页 |
2.3.3 燃煤固废中汞的分布特征 | 第22-24页 |
2.3.4 汞在不同物相中的分配特征和迁移量 | 第24页 |
2.3.5 燃煤电厂汞排放量估算 | 第24-26页 |
2.3.6 3种模型排放量估算对比分析 | 第26-28页 |
2.4 结论 | 第28-29页 |
第3章 河北电厂脱硫石膏形态分析及汞排放估算 | 第29-39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29-30页 |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9页 |
3.2.2 样品采集及处理 | 第29页 |
3.2.3 脱硫石膏中总汞含量测定 | 第29-30页 |
3.2.4 脱硫石膏中不同形态汞的提取 | 第3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0-34页 |
3.3.1 试验结果 | 第30-32页 |
3.3.2 样品表征分析 | 第32-34页 |
3.4 电厂汞排放估算 | 第34-37页 |
3.4.1 质量平衡模型(Mass Balance, MB) | 第34-35页 |
3.4.2 排放因子模型(Emission modification factors,EMF) | 第35页 |
3.4.3 烟气估算模型 (Flue calculation, FC) | 第35-36页 |
3.4.4 3种模型排放量估算对比分析 | 第36-37页 |
3.5 结论 | 第37-39页 |
第4章 脱硫石膏汞再释放及老化过程汞形态变化研究 | 第39-47页 |
4.1 引言 | 第3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39-40页 |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9页 |
4.2.2 样品采集及处理 | 第39页 |
4.2.3 脱硫石膏中总汞含量测定 | 第39页 |
4.2.4 脱硫石膏中不同形态汞的提取 | 第39-4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0-46页 |
4.3.1 总汞含量分布特征 | 第40-43页 |
4.3.2 紫外照射石膏汞形态分布特征 | 第43-46页 |
4.3.2.1 汞形态含量百分比 | 第43-44页 |
4.3.2.2 各形态汞百分含量随时间变化 | 第44-46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46-47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7-50页 |
5.1 结论 | 第47-48页 |
5.1.1 燃煤电厂固废中汞分布特征及排放量估算 | 第47页 |
5.1.2 河北电厂脱硫石膏形态分析 | 第47页 |
5.1.3 脱硫石膏汞再释放及老化过程汞形态变化研究 | 第47-48页 |
5.2 展望 | 第48-50页 |
5.2.1 创新点 | 第48页 |
5.2.2 建议与展望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简历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