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下的农村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3.3 研究述评 | 第14-15页 |
| 1.4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 1.4.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 1.4.2 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 1.5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1.6 研究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 第2章 互联网+概述及图书馆服务体系界定 | 第17-21页 |
| 2.1 互联网+概述 | 第17页 |
| 2.2 农村图书馆服务体系 | 第17-21页 |
| 第3章 农村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互联网+”配置 | 第21-29页 |
| 3.1 文献资源内容及表现形式 | 第21-24页 |
| 3.1.1 文献资源内容 | 第21-23页 |
| 3.1.2 文献资源及其表现方式 | 第23-24页 |
| 3.2 纸本资源和电子资源的配置 | 第24-27页 |
| 3.2.1 纸本图书与电子图书配置原则 | 第25-26页 |
| 3.2.2 有机整合电子资源和纸本资源 | 第26-27页 |
| 3.3 其它媒体的资源利用 | 第27-28页 |
| 3.4 文献资源保障 | 第28-29页 |
| 第4章 农村图书馆“互联网+”服务 | 第29-36页 |
| 4.1 服务形式 | 第29-32页 |
| 4.1.1 泛在服务 | 第29-30页 |
| 4.1.2 定制服务 | 第30-32页 |
| 4.1.3 交互服务 | 第32页 |
| 4.2 服务内容 | 第32-34页 |
| 4.2.1 馆际互借 | 第33页 |
| 4.2.2 资源共享 | 第33-34页 |
| 4.2.3 寻求社会力量实现联合服务 | 第34页 |
| 4.2.4 培训农村读者 | 第34页 |
| 4.3 服务保障 | 第34-36页 |
| 第5章 农村图书馆“互联网+”服务队伍 | 第36-43页 |
| 5.1 馆员的知识能力和要求 | 第37-38页 |
| 5.2 馆员的配置 | 第38-39页 |
| 5.3 馆员服务考核机制 | 第39-41页 |
| 5.3.1 绩效考核的重要性 | 第39页 |
| 5.3.2 当前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 第39-40页 |
| 5.3.3 具体对策 | 第40-41页 |
| 5.4 服务队伍保障 | 第41-43页 |
| 5.4.1 要有与此有联系的规范 | 第41-42页 |
| 5.4.2 增强人们对其深层次的了解 | 第42-43页 |
| 第6章 结语与展望 | 第43-45页 |
| 6.1 结语 | 第43页 |
| 6.2 展望与不足 | 第43-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