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结构理论、计算论文--结构试验与检验论文

框架结构损伤识别的小波神经网络方法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0页
    1.1 结构损伤识别的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结构损伤识别研究的发展第12-13页
        1.2.1 损伤的定义及其特征第12页
        1.2.2 损伤识别研究的发展历程第12-13页
    1.3 结构损伤识别技术的方法第13-19页
        1.3.1 基于频率的损伤识别方法第13-14页
        1.3.2 基于振型的损伤识别方法第14页
        1.3.3 基于柔度矩阵的损伤识别方法第14-15页
        1.3.4 基于应变模态的损伤识别方法第15-16页
        1.3.5 遗传算法第16-19页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9-20页
第二章 小波分析理论第20-28页
    2.1 小波理论的概述第20页
    2.2 傅里叶变换第20-22页
        2.2.1 传统傅里叶变换第20-21页
        2.2.2 窗口Fourier变换和短时Fourier变换第21-22页
    2.3 小波变换第22-23页
        2.3.1 连续小波变换的定义第22-23页
        2.3.2 连续小波变换的性质第23页
    2.4 离散小波变换第23-25页
    2.5 几种常用的小波函数介绍第25-28页
        2.5.1 Daubechies小波第25-26页
        2.5.2 Mexican Hat(mexh)小波第26-27页
        2.5.3 Morlet小波第27页
        2.5.4 Symlet(symN)小波第27-28页
第三章 神经网络的基本理论第28-34页
    3.1 神经网络概述第28页
    3.2 BP神经网络第28-33页
        3.2.1 BP神经网络的简介第28-29页
        3.2.2 BP神经网络的算法第29-31页
        3.2.3 BP神经网络的算法的局限性与改进第31-32页
        3.2.4 确定BP神经网络的结构第32-33页
    3.3 BP神经网络在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第33-34页
第四章 基于模态参数小波神经网络的结构损伤识别原理第34-40页
    4.1 小波奇异理论概述第34-35页
        4.1.1 奇异点的定义和性质第34页
        4.1.2 小波分析识别奇异点位置的方法第34-35页
    4.2 小波基函数的确定第35-37页
        4.2.1 小波基函数的选择原则第35-36页
        4.2.2 分解尺度的选择原则第36-37页
    4.3 基于振型模态小波损伤的识别原理第37-38页
    4.4 基于应变模态小波损伤的识别原理第38-40页
第五章 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简单框架损伤识别第40-50页
    5.1 引言第40页
    5.2 构造有限元模型第40-41页
    5.3 不同动力参数下小波变换对损伤结构定位第41-43页
        5.3.1 利用振型模态下小波变换对损伤结构定位第41-42页
        5.3.2 利用应变模态下小波变换对损伤结构定位第42-43页
        5.3.3 识别结果的对比第43页
    5.4 基于振型参数损伤程度的识别第43-46页
        5.4.1 BP神经网络的构造和验证第44-45页
        5.4.2 利用BP神经网络识别损伤程度第45-46页
    5.5 基于应变模态损伤程度的识别第46-50页
        5.5.1 BP神经网络的构造和验证第47-49页
        5.5.2 利用BP神经网络识别损伤程度第49-50页
第六章 基于应变模态小波神经网络框架结构的损伤识别第50-67页
    6.1 引言第50页
    6.2 一层两跨框架结构的损伤识别第50-55页
        6.2.1 构造有限元模型第50-51页
        6.2.2 确定结构的损伤位置第51-52页
        6.2.3 确定结构的损伤程度第52-55页
    6.3 两层一跨框架结构的损伤识别第55-61页
        6.3.1 构造有限元模型第55-56页
        6.3.2 确定结构的损伤位置第56-57页
        6.3.3 确定结构的损伤程度第57-61页
    6.4 两层两跨框架结构的损伤识别第61-67页
        6.4.1 构造有限元模型第61-62页
        6.4.2 确定结构的损伤位置第62-63页
        6.4.3 确定结构的损伤程度第63-67页
结论与展望第67-69页
    结论第67-68页
    展望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致谢第73-74页
附录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HSK词汇大纲》3、4级心理动词的分析与教学设计
下一篇:河池市糖料蔗标准化生产现状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