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泥泥狗文化的社会功能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绪论 | 第8-16页 |
| 一、研究缘起 | 第8页 |
| 二、研究综述 | 第8-12页 |
| (一)图腾文化研究 | 第8-10页 |
| (二)泥泥狗相关研究 | 第10-12页 |
| (三)研究简评 | 第12页 |
| 三、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第12-13页 |
| (一)理论意义 | 第12页 |
| (二)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 (三)创新点 | 第13页 |
|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 (一)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二)研究对象 | 第14页 |
| 五、核心概念 | 第14-16页 |
| (一)图腾文化 | 第14页 |
| (二)泥泥狗 | 第14页 |
| (三)社会功能 | 第14-16页 |
| 第一章 泥泥狗的文化内涵 | 第16-22页 |
| 第一节 田野调查点的基本情况 | 第16-17页 |
| 一、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 第16页 |
| 二、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 | 第16页 |
| 三、淮阳太昊陵状况 | 第16-17页 |
| 第二节 淮阳泥泥狗概述 | 第17-21页 |
| 一、泥泥狗的溯源 | 第17页 |
| 二、泥泥狗的制作 | 第17-18页 |
| 三、泥泥狗的种类 | 第18-19页 |
| 四、泥泥狗的形象文化 | 第19-21页 |
| 第三节 泥泥狗图腾崇拜的形成 | 第21-22页 |
| 一、模仿“女娲抟土造人” | 第21页 |
| 二、“万物有灵”的观念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香火兴旺祈求的功能 | 第22-28页 |
| 第一节 生殖崇拜 | 第22-24页 |
| 一、女性生殖崇拜 | 第22-23页 |
| 二、男性生殖崇拜 | 第23页 |
| 三、两性结合生殖崇拜 | 第23-24页 |
| 第二节 求子功能 | 第24-28页 |
| 一、摸子孙窑 | 第24-25页 |
| 二、拴娃娃 | 第25-26页 |
| 三、请泥泥狗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祖先崇拜与祭祀功能 | 第28-32页 |
| 第一节 祖先崇拜 | 第28-29页 |
| 一、伏羲崇拜 | 第28-29页 |
| 二、女娲崇拜 | 第29页 |
| 第二节 祭祀功能 | 第29-32页 |
| 一、祭祀物品 | 第29-30页 |
| 二、祭祀仪式 | 第30-32页 |
| 第四章 心理与祈福、艺术功能 | 第32-37页 |
| 第一节 心理功能 | 第32-33页 |
| 一、心理慰藉 | 第32页 |
| 二、思乡治病 | 第32-33页 |
| 第二节 祈福功能 | 第33-35页 |
| 一、粮食富足 | 第33-34页 |
| 二、驱邪消灾 | 第34-35页 |
| 第三节 艺术功能 | 第35-37页 |
| 一、审美艺术 | 第35页 |
| 二、古代乐器 | 第35-37页 |
| 余论 | 第37-40页 |
| 一、信仰逐渐减弱淡化 | 第37页 |
| 二、与现代生活脱节 | 第37-38页 |
| 三、制作艺人传承缺失 | 第38页 |
| 四、传统生产模式与经济效益的影响 | 第38页 |
| 五、人们对民间文化保护意识的缺失 | 第38-40页 |
| 结语 | 第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 阅读文献 | 第42-43页 |
| 附录 | 第43-49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 第49-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