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间借贷利率的法律规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1页 |
第2章 民间借贷利率问题的提出 | 第11-18页 |
2.1 民间借贷利率的社会现状 | 第11-12页 |
2.2 我国民间借贷利率规制的法律现状及反思 | 第12-15页 |
2.2.1 我国现行民间借贷利率法律规制体系 | 第12-13页 |
2.2.2 我国民间借贷利率法律规制体系的反思 | 第13-15页 |
2.3 民间借贷利率放任与管制之学界争议 | 第15-18页 |
2.3.1 民间借贷利率需放松管制 | 第16页 |
2.3.2 民间借贷利率仍需管制 | 第16-18页 |
第3章 民间借贷利率引发的社会问题 | 第18-22页 |
3.1 高利贷问题 | 第18-20页 |
3.1.1 高利贷问题存在的现状 | 第18-19页 |
3.1.2 高利贷问题存在的原因 | 第19-20页 |
3.2 民间借贷利率引发的社会问题 | 第20-22页 |
3.2.1 非法集资 | 第20页 |
3.2.2 民间借贷利率引发的一般性纠纷 | 第20-22页 |
第4章 民间借贷利率的市场本质 | 第22-27页 |
4.1 市场是规制民间借贷利率的基础 | 第22-24页 |
4.1.1 尊重市场自身发展 | 第22-23页 |
4.1.2 遵循民间经济运行惯例的需要 | 第23-24页 |
4.2 民间借贷利率的市场机制 | 第24-27页 |
4.2.1 民间借贷利率的市场现状 | 第24-25页 |
4.2.2 民间借贷利率市场自主性分析 | 第25-27页 |
第5章 民间借贷利率的政府干预 | 第27-36页 |
5.1 我国民间借贷利率政府干预的历史渊源 | 第27-28页 |
5.2 政府干预的理论基础 | 第28-29页 |
5.2.1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 | 第28-29页 |
5.2.2 维护社会秩序、防范金融风险的要求 | 第29页 |
5.3 我国民间借贷利率政府干预的理念 | 第29-31页 |
5.3.1 金融自由的理念 | 第29-30页 |
5.3.2 适度干预的理念 | 第30页 |
5.3.3 金融安全的理念 | 第30-31页 |
5.4 我国民间借贷利率政府干预的原则及边界 | 第31-33页 |
5.4.1 利率干预的原则 | 第31-32页 |
5.4.2 利率干预的边界 | 第32-33页 |
5.5 政府对利率社会问题干预的具体分析 | 第33-36页 |
5.5.1 高利贷规制分析 | 第33-34页 |
5.5.2 集资涉刑案件规制分析 | 第34-35页 |
5.5.3 民间借贷利率民事纠纷规制分析 | 第35-36页 |
第6章 民间借贷利率问题的制度激励与规范 | 第36-40页 |
6.1 民间借贷利率的制度环境 | 第36-37页 |
6.1.1 金融抑制的体制 | 第36页 |
6.1.2 法律制度的约束 | 第36-37页 |
6.1.3 信用制度的缺失 | 第37页 |
6.2 形成激励性法律治理模式的必要性 | 第37-40页 |
6.2.1 信息不对称是激励性制度存在的前提 | 第37-38页 |
6.2.2 激励性制度促进市场机制的发挥 | 第38页 |
6.2.3 激励性制度是减少政府干预的需求 | 第38-40页 |
第7章 完善我国民间借贷利率规制的法律思考 | 第40-45页 |
7.1 激励为主,兼顾秩序的制度设计 | 第40-42页 |
7.1.1 实行市场准入制 | 第40页 |
7.1.2 实行利率登记制度 | 第40-41页 |
7.1.3 推行分类的民间借贷利率管理制度 | 第41-42页 |
7.2 构建完善的监督机制 | 第42-43页 |
7.2.1 实现事前监督和事后监督统一的监管体系 | 第42页 |
7.2.2 建立民间利率政府指导机制 | 第42-43页 |
7.3 完善相关立法 | 第43-45页 |
7.3.1 制定《放贷人管理条例》 | 第43-44页 |
7.3.2 修改民间借贷的相关法律 | 第44-45页 |
第8章 结语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