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0-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4页 |
1.1.1 思考背景 | 第10-13页 |
1.1.1.1 保护工作的起源 | 第10-11页 |
1.1.1.2 已取得的成效 | 第11-13页 |
1.1.2 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1.2 研究范围、目的及其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范围 | 第14-15页 |
1.2.2 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 第15页 |
1.3 已有的研究综述 | 第15-21页 |
1.3.1 国外的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1.3.1.1 保护理论的发展 | 第15-16页 |
1.3.1.2 相关的研究成果 | 第16-18页 |
1.3.2 国内的研究综述 | 第18-21页 |
1.3.2.1 保护理论 | 第18-20页 |
1.3.2.2 相关的研究成果 | 第20-21页 |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21-2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22-26页 |
2 国内外的保护实践和杭州工作情况 | 第26-50页 |
2.1 国内外的保护实践 | 第26-35页 |
2.1.1 英国非营利保护组织借鉴 | 第26-30页 |
2.1.1.1 组织运行特点 | 第26-27页 |
2.1.1.2 案例:威罗路2号住宅 | 第27-30页 |
2.1.2 香港“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合作模式借鉴 | 第30-32页 |
2.1.3 苏州市控保建筑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借鉴 | 第32-33页 |
2.1.4 上海各种主体参与历史建筑保护模式借鉴 | 第33-35页 |
2.2 杭州市居住类历史建筑保护情况 | 第35-47页 |
2.2.1 分类分布情况 | 第35-37页 |
2.2.2 现状保存情况 | 第37-38页 |
2.2.3 杭州特色 | 第38-44页 |
2.2.3.1 “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 第38-39页 |
2.2.3.2 “保护优先、应保尽保””的抢救机制 | 第39页 |
2.2.3.3 多方合作的管理监督体系 | 第39-40页 |
2.2.3.4 “分类保护、合理利用”的利用原则 | 第40-42页 |
2.2.3.5 “大项目带动”的保护实践 | 第42-44页 |
2.2.4 存在问题分析 | 第44-47页 |
2.2.4.1 产权性质复杂,责任不清 | 第44-45页 |
2.2.4.2 历史建筑人为破坏较多 | 第45-47页 |
2.3 反思与对策研究 | 第47-50页 |
2.3.1 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运作机制 | 第47-48页 |
2.3.2 提高保护意识,转变保护理念 | 第48-50页 |
2.3.2.1 建立激励机制,提升保护积极性 | 第48-49页 |
2.3.2.2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保护意识 | 第49-50页 |
3 居住类历史建筑特性(价值)研究及价值评估方法 | 第50-71页 |
3.1 特性(价值)研究 | 第50-62页 |
3.1.1 杭州市近代居住建筑发展研究 | 第50-52页 |
3.1.1.1 发展初期:1840年至1895年杭州开埠为止 | 第50页 |
3.1.1.2 发展的兴盛期:1895年到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开始为止 | 第50-51页 |
3.1.1.3 发展的凋零期:第三阶段从1937年到1949年为止 | 第51-52页 |
3.1.2 建筑特色 | 第52-59页 |
3.1.1.1 地域性 | 第52-55页 |
3.1.1.2 “折衷主义” | 第55-59页 |
3.1.1.2.1 中西合壁 | 第55-57页 |
3.1.1.2.2 西中合壁 | 第57-58页 |
3.1.1.2.3 洋脸面 | 第58-59页 |
3.1.3 文化内涵 | 第59-62页 |
3.1.3.1 天人合一 | 第59-61页 |
3.1.3.2 人文气质 | 第61页 |
3.1.3.3 简朴不张扬 | 第61-62页 |
3.2 价值评估方法 | 第62-71页 |
3.2.1 现有的评估方法 | 第62-63页 |
3.2.2 存在问题 | 第63页 |
3.2.3 价值评估体系 | 第63-71页 |
3.2.3.1 价值评估指标 | 第64-65页 |
3.2.3.2 评价指标群体层次分析权重理论模型 | 第65页 |
3.4.3.3 价值评价指标权重 | 第65-66页 |
3.2.3.4 评价的方法和程序 | 第66-68页 |
3.2.3.5 实践 | 第68-69页 |
3.2.3.6 天津历史风貌建筑价值体系的借鉴 | 第69-71页 |
4 延续原有功能的保护利用研究 | 第71-84页 |
4.1 保护方式 | 第72-79页 |
4.1.1 实行自主保护 | 第72-74页 |
4.1.2 结合“危旧房改善工程”进行修缮 | 第74-76页 |
4.1.3 局部搬迁稀释模式 | 第76-79页 |
4.2 延续原有功能中的修缮问题及改进措施 | 第79-82页 |
4.2.1 真实性的把握问题 | 第80-81页 |
4.2.2 生活设施改造与保护的关系处理问题 | 第81-82页 |
4.3 建议 | 第82-84页 |
4.3.1 对自主保护的建议 | 第82页 |
4.3.2 对实行危旧房民改善工程的建议 | 第82-83页 |
4.3.3 对采取局部搬迁稀释模式的建议 | 第83-84页 |
5 功能转变的保护利用研究 | 第84-96页 |
5.1 居住类历史建筑功能转变的可行性分析 | 第84-85页 |
5.2 全部腾空搬迁模式 | 第85-86页 |
5.3 修缮改造中的真实性把握问题 | 第86-88页 |
5.4 功能改变中的新功能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 | 第88-96页 |
5.4.1 作为博物馆、纪念馆、展览场所 | 第89-91页 |
5.4.2 作为办公或其他公共事业 | 第91-92页 |
5.4.3 作为商业或活动中心 | 第92-94页 |
5.4.4 混合使用功能 | 第94-96页 |
6 总结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附录1:杭州市历史建筑价值评估指标权重分配专家调查表(数据源:市历保中心) | 第102-108页 |
附录2:杭州市历史建筑价值评估体系表(数据来源:市历保中心) | 第108-110页 |
附录3:居住类历史建筑基础资料统计表(基础数据来自历保中心,表格自制) | 第110-122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