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壮族文化中“花”的隐喻与信仰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论 | 第9-13页 |
(一) 研究的缘起及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三) 研究的方法与研究的思路 | 第12-13页 |
一、壮族地区的生态文化背景 | 第13-15页 |
(一) 壮族的历史文化源流 | 第13页 |
(二) 壮区的生态环境特征 | 第13-14页 |
(三) 壮区生态环境中孕育出的“花” | 第14-15页 |
二、文学世界中的“花” | 第15-26页 |
(一) 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姆六甲 | 第15-20页 |
1、创世女神姆六甲的文学形象 | 第15-17页 |
2、姆六甲神话中“花”的隐喻 | 第17-20页 |
(二) 民歌中的以“花”传情 | 第20-26页 |
1、民歌中“花”的赋、比、兴 | 第20-22页 |
2、民歌中“花”的隐喻 | 第22-26页 |
三、人生礼仪中的“花” | 第26-32页 |
(一) 花与生命的诞生 | 第26-30页 |
1、架桥求花 | 第26-27页 |
2、花婆节和花婆神位 | 第27-28页 |
3、送背带 | 第28-30页 |
(二) 花与婚恋 | 第30-31页 |
(三) 花与死亡 | 第31-32页 |
1、问花 | 第31页 |
2、还花归天娘 | 第31-32页 |
四、象征世界:“花”的人类学释义 | 第32-38页 |
(一) 生殖象征:性与生生不息的生命 | 第32-33页 |
(二) 权力的象征 | 第33页 |
(三) 女神姆六甲到花婆的嬗变 | 第33-35页 |
(四) “红花”与“白花”的二元释义 | 第35-38页 |
五、壮族“花”文化的深层释义 | 第38-43页 |
(一) “花人合一”的生命观 | 第38-39页 |
1、个体生命形态与“花”形态的对应 | 第38-39页 |
2、“万物有灵”与“灵魂不灭”的交织 | 第39页 |
(二) 灵魂的载体与生死的媒介 | 第39-40页 |
(三) “花”与“人”的两界宇宙观 | 第40页 |
(四) 壮族“花”文化对当代生态的启示 | 第40-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注释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