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内回流比对组合系统脱氮除磷效果影响及磷物料衡算转化分析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引言第13-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8页
    1.1 除磷技术第14-19页
        1.1.1 磷的概况第14页
        1.1.2 化学除磷第14-17页
        1.1.3 传统生物除磷第17-19页
        1.1.4 反硝化除磷新技术第19页
    1.2 生物絮凝吸附工艺第19-22页
        1.2.1 生物絮凝吸附工艺介绍第19-20页
        1.2.2 生物絮凝吸附工艺的特点第20页
        1.2.3 生物絮凝吸附污泥的特点第20-22页
    1.3 ABR工艺第22-24页
        1.3.1 ABR工艺介绍第22-23页
        1.3.2 ABR工艺的特征第23页
        1.3.3 ABR工艺的应用第23-24页
    1.4 A~2/O工艺第24-27页
        1.4.1 A~2/O工艺的发展及应用第24页
        1.4.2 A~2/O工艺的原理第24-25页
        1.4.3 A~2/O工艺的特点第25-26页
        1.4.4 A~2/O工艺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6-27页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第27-28页
        1.5.1 本课题研究目的第27页
        1.5.2 本课题研究内容第27-28页
第二章 试验装置与分析方法第28-34页
    2.1 试验装置第28-29页
    2.2 试验设备第29-30页
    2.3 试验用水第30-31页
    2.4 分析项目及方法第31-34页
        2.4.1 常规指标的检测方法第31页
        2.4.2 胞外聚合物中TP的检测方法第31页
        2.4.3 胞内多聚磷酸盐的检测方法第31-32页
        2.4.4 DPAOs(反硝化聚磷菌)占PAOs(聚磷菌)比例检测方法第32-34页
第三章 组合系统的启动与运行第34-40页
    3.1 A~2/O工艺的启动第34-38页
        3.1.1 A~2/O工艺污泥的培养第34-35页
        3.1.2 A~2/O工艺污泥的驯化第35-38页
    3.2 生物絮凝工艺的启动第38页
    3.3 ABR水解酸化工艺启动第38页
    3.4 本章小结第38-40页
第四章 不同内回流比下组合系统对污染物去除效果分析第40-49页
    4.1 内回流比对系统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规律第40-45页
        4.1.1 内回流比对COD去除的影响规律第40-41页
        4.1.2 内回流比对氨氮去除的影响规律第41-42页
        4.1.3 内回流比对总氮去除的影响规律第42-43页
        4.1.4 内回流比对磷酸盐去除的影响规律第43-45页
    4.2 不同内回流比下COD沿程变化第45-46页
    4.3 不同内回流比下TP沿程变化第46-47页
    4.4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五章 不同内回流比下系统中DPAOs占PAOs比例第49-55页
    5.1 内回流比R=100%时系统中DPAOs占PAOs的比例第49-50页
    5.2 内回流比R=200%时系统中DPAOs占PAOs的比例第50-51页
    5.3 内回流比R=300%时系统中DPAOs占PAOs的比例第51-52页
    5.4 内回流比R=400%时系统中DPAOs占PAOs的比例第52-53页
    5.5 四种工况下DPAOs占PAOs的比例的变化规律第53-54页
    5.6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六章 不同内回流比下磷的物料平衡计算和转化分析第55-65页
    6.1 内回流比R=100%时磷的物料平衡计算及转化分析第55-59页
        6.1.1 内回流比R=100%时组合系统磷的物料平衡第56页
        6.1.2 内回流比R=100%时厌氧区磷的物料平衡第56-58页
        6.1.3 内回流比R=100%时主反应区磷的物料平衡第58页
        6.1.4 内回流比R=100%时TP转化途径分析第58-59页
    6.2 内回流比R=200%时磷的物料平衡计算及转化分析第59-61页
    6.3 内回流比R=300%时磷的物料平衡计算及转化分析第61-62页
    6.4 内回流比R=400%时磷的物料平衡计算及转化分析第62-64页
    6.5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第65-67页
    7.1 结论第65-66页
    7.2 建议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致谢第71-72页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中英语写作中的回避现象调查及研究
下一篇:高中生英语听力焦虑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以全州高中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