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3-31页 |
一 本文的研究对象 | 第13页 |
二 研究现状及问题所在 | 第13-29页 |
三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29-31页 |
第一章 都城里坊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 第31-41页 |
第一节 秦汉时期里制概述 | 第31-32页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坊市制的形成与发展 | 第32-35页 |
第三节 唐初长安里坊的管理制度 | 第35-41页 |
1. 来自里坊系统的管理:坊正与市门监 | 第36-37页 |
2. 来自京县行政系统的管理:长安、万年县令及其属官 | 第37-38页 |
3. 来自京兆府行政系统的管理:京兆尹及其属官 | 第38页 |
4. 来自中央军、政系统的管理:金吾卫及太府寺诸官 | 第38-41页 |
第二章 唐、五代、北宋都城新型城防力量——左右街使与左右巡使 | 第41-65页 |
第一节 左、右街使 | 第41-60页 |
第二节 左、右巡使 | 第60-65页 |
第三章 唐、五代、北宋都城坊市制度的崩溃 | 第65-99页 |
第一节 唐长安城坊市制的松弛——高武至开天时期 | 第65-75页 |
1. 坊内商业活动的出现 | 第65-67页 |
2. 坊内“曲”的增多 | 第67-68页 |
3. 坊、市内的“起楼”行为 | 第68-70页 |
4. 坊内寺观的增加 | 第70-71页 |
5. “市”内宅第的出现 | 第71-75页 |
第二节 唐长安城坊市制崩溃的加速——安史乱后至唐末 | 第75-84页 |
1. 特殊群体与破墙行为 | 第75-77页 |
2. 侵街的开始 | 第77-79页 |
3. 商业活动的蔓延 | 第79-82页 |
4. 夜禁的松弛 | 第82-84页 |
第三节 后周洛阳与后周汴京坊市制的废止 | 第84-91页 |
1. 后唐洛阳城的修缮及其坊市制度 | 第84-87页 |
2. 后周汴京城的扩建及其坊市制度 | 第87-91页 |
第四节 北宋东京城坊市制的短暂“恢复”与街市制兴起 | 第91-99页 |
1. 北宋东京城的改造及其城市面貌 | 第91-93页 |
2. 北宋东京城坊制的短暂“恢复” | 第93-95页 |
3. 厢制形成与北宋东京街市制的兴起 | 第95-99页 |
第四章 唐、五代、北宋都城坊市制的崩溃原因 | 第99-113页 |
第一节 坊市制度的局限 | 第99-104页 |
1. 都城布局不当 | 第99-102页 |
2. 里坊功能分离 | 第102-103页 |
3. 宵禁制度严格 | 第103-104页 |
第二节 商品经济的发展 | 第104-108页 |
1. 商人地位的提升 | 第104-106页 |
2. 商人阶层的扩大 | 第106-108页 |
第三节 都城人口的增加 | 第108-113页 |
1. 庞大的人口规模 | 第108-111页 |
2. 频繁的流动人口 | 第111-113页 |
结语 | 第113-115页 |
图版来源 | 第115-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7页 |
附录 | 第127-143页 |
后记 | 第143-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