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10页 |
Abetract | 第10-13页 |
引言 | 第18-63页 |
一、选题的缘起 | 第18-23页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 第23-28页 |
三、研究主题以及选题的意义 | 第28-37页 |
四、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第37-60页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60-63页 |
第一章 近代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历史导源 | 第63-91页 |
第一节 文禄·庆长之役与近代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策源 | 第64-74页 |
一、丰臣秀吉的侵略野心与大东亚构想 | 第64-67页 |
二、文禄·庆长之役 | 第67-71页 |
三、丰臣秀吉侵略思想的近代理论阐释 | 第71-74页 |
第二节 德川幕府时期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政策宣示与理论建构 | 第74-85页 |
一、德川幕府隐秘的侵略政策宣示 | 第74-78页 |
二、德川时代知识界对侵略扩张的理论阐释与观念建构 | 第78-85页 |
第三节 幕末思想家对侵略发展模式的理论建构 | 第85-89页 |
一、黑船来航的冲击与欧美列强侵略发展模式的初步影响 | 第85-87页 |
二、幕末思想家对侵略发展模式的理论阐释 | 第87-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二章 近代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形成 | 第91-135页 |
第一节 明治维新与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形成 | 第92-102页 |
一、明治维新为战前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形成进行了政治奠基 | 第94-97页 |
二、明治思想家对侵略发展模式的理论阐释 | 第97-102页 |
第二节 近代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内容及实质 | 第102-131页 |
一、经济领域充斥着浓厚的前资本主义因素 | 第102-121页 |
二、绝对主义天皇制的国家宪政体制是战前侵略发展模式的政治制度安排 | 第121-128页 |
三、军国主义意识形态塑造了侵略发展模式的政治文化范式 | 第128-131页 |
本章小结 | 第131-135页 |
第三章 侵略发展模式与日本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 第135-169页 |
第一节 日本进步力量改造国家发展模式的尝试与失败 | 第136-157页 |
一、资产阶级民主派改造国家发展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失败 | 第136-149页 |
二、世界经济大危机与日本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恶化 | 第149-154页 |
三、日本法西斯的崛起与远东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 第154-157页 |
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日本战前侵略发展模式的逻辑结果 | 第157-167页 |
一、日本发动全面侵略战争 | 第157-159页 |
二、法西斯总体战体制的形成 | 第159-163页 |
三、战前略发展模式是日本军国主义者肆行杀戮和劫掠的代名词 | 第163-167页 |
本章小结 | 第167-169页 |
第四章 反法西斯战争对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否定 | 第169-234页 |
第一节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终结 | 第170-203页 |
一、中国抗日战争动摇了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根基 | 第171-195页 |
二、太平洋战争与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灭亡 | 第195-203页 |
第二节 战时盟国改造日本发展模式的构想与方针 | 第203-214页 |
一、战时盟国构建维护战后世界安全与和平的国际制度 | 第203-210页 |
二、战时盟国改造日本发展模式的构想 | 第210-213页 |
三、日本共产党改造日本发展模式的构想 | 第213-214页 |
第三节 战后美国改造日本发展模式的措施 | 第214-231页 |
一、美国对日本的占领与军事管制 | 第214-220页 |
二、盟总实施民主化与非军国主义化的改革 | 第220-231页 |
本章小结 | 第231-234页 |
第五章 战后日本和平发展模式的确立与社会进步 | 第234-295页 |
第一节 战后日本和平发展模式的形成 | 第235-254页 |
一、战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总趋势有利于战后日本和平发展模式的形成 | 第236-242页 |
二、战后日本人民和平民主运动的勃兴 | 第242-246页 |
三、五五年体制与战后日本的和平发展 | 第246-248页 |
四、吉田茂路线与战后日本政府现实主义发展战略 | 第248-250页 |
五、战后日本政府对和平国家的制度保证 | 第250-253页 |
六、日本融入统一的世界经济体系 | 第253-254页 |
第二节 战后日本和平发展模式的内容 | 第254-274页 |
一、和平宪法的政策框架建构与和平国家的政治起航 | 第254-256页 |
二、政府主导的计划干预和经济有序协调的良性发展 | 第256-262页 |
三、科教立国 | 第262-268页 |
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福利国家的形成 | 第268-274页 |
第三节 和平发展模式与战后日本社会的进步 | 第274-292页 |
一、战后日本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 第275-284页 |
二、战后日本现代社会的形成 | 第284-292页 |
本章小结 | 第292-295页 |
第六章 战后和平发展模式面临的挑战与前景展望 | 第295-332页 |
第一节 后冷战时代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加速与和平发展模式面临的挑战 | 第295-323页 |
一、后冷战时代日本国内外形势的变动 | 第297-302页 |
二、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加速与战后和平发展模式面临的严峻挑战 | 第302-323页 |
第二节 日本进步力量对日本未来国家发展战略的构思 | 第323-331页 |
一、村山谈话表明了日本正确处理历史问题,巩固战后和平发展模式的正确态度 | 第324-325页 |
二、日本进步力量有关日本未来国家发展战略的建议成为巩固战后和平发展模式的有益借鉴 | 第325-329页 |
三、放弃军国主义思维,走与亚洲各国和平、平等相互依存的道路是日本战后和平发展模式的合理内核,同时也是日本未来发展唯一正确的历史抉择 | 第329-3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31-332页 |
结语 | 第332-340页 |
一、近代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形成是明治维新不彻底性的内在规定和逻辑结论 | 第332-333页 |
二、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近代日本侵略发展模式的否定 | 第333-336页 |
四、和平发展模式的形成推动了战后日本的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 | 第336-337页 |
五、战后日本和平发展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 第337-340页 |
参考文献 | 第340-3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