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水土资源匹配结构及其利用模式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 1 绪论 | 第11-15页 |
| ·前言 | 第11-12页 |
| ·研究的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5页 |
| 2 峰丛洼地生态系统特征及影响因子 | 第15-36页 |
| ·喀斯特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 第15-16页 |
| ·峰丛洼地生态环境影响因子 | 第16-26页 |
| ·岩性、地貌因子 | 第16-18页 |
| ·气候因子 | 第18-20页 |
| ·土壤因子 | 第20页 |
| ·植被因子 | 第20-21页 |
| ·水文因子 | 第21-22页 |
| ·人类活动及土地利用模式因子 | 第22-26页 |
| ·峰丛洼地发育及环境特征分析 | 第26-31页 |
| ·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覆盖率较低 | 第28-29页 |
| ·水土分离,水文环境特殊 | 第29页 |
| ·地表土被不连续,石漠化风险高 | 第29-30页 |
| ·耕地质量差,可耕地严重不足 | 第30页 |
| ·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模式单一 | 第30-31页 |
| ·峰丛洼地地域类型划分 | 第31-33页 |
| ·峰丛洼地水土资源利用现状与特点 | 第33-36页 |
|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 第33-34页 |
| ·调蓄能力差,灌溉水源不足,保证率低 | 第34页 |
| ·水利工程设施差,灌溉技术粗放 | 第34-35页 |
| ·水土资源结构不平衡 | 第35-36页 |
| 3 峰丛洼地水土资源配置实证研究 | 第36-49页 |
| ·自然环境状况 | 第36-38页 |
|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土地利用状况 | 第38-40页 |
| ·水土资源匹配评价原则 | 第40-41页 |
| ·系统性原则 | 第40页 |
| ·空间尺度原则 | 第40页 |
| ·综合效益优先原则 | 第40-41页 |
| ·水土资源匹配程度评价方法 | 第41-49页 |
| ·评价模型构建 | 第41页 |
| ·评价模型 | 第41-42页 |
| ·研究区水土匹配现状评价 | 第42-43页 |
| ·研究区评价结果分析 | 第43-49页 |
| 4 水土匹配优化模式 | 第49-54页 |
| ·生态驱动型模式 | 第50-51页 |
| ·工程驱动型模式 | 第51-52页 |
| ·技术驱动型模式 | 第52页 |
| ·产业驱动型模式 | 第52-53页 |
| ·复合驱动型模式 | 第53-54页 |
| 5 对策与建议 | 第54-59页 |
| ·对策 | 第54-56页 |
| ·加强保障性制度及相关政策建设 | 第54页 |
| ·调整人口布局,合理设置居民点 | 第54页 |
| ·制订统一的治理修复保护规划 | 第54-55页 |
|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型产业 | 第55页 |
| ·建设水土资源保障工程 | 第55-56页 |
| ·建议 | 第56-59页 |
| ·寻求国家政策支持 | 第56页 |
| ·开展水土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 | 第56-57页 |
| ·加大资金保障力度的 | 第57页 |
| ·建立跨区域水资源交易市场 | 第57页 |
| ·实行区域水土资源统一规划管理 | 第57-59页 |
| 6 结语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 附录A | 第64-65页 |
| 附录B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